“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通过“四下基层”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架得更加稳固。
推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当好群众“翻译官”,让党的声音传进万家门。群众在哪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就开展到哪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推动基层宣讲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让党的创新理论传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一方面,要增添理论宣讲的“家常味”,结合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多说俗话、多说实话、多说短话,“翻译”好党的主张、惠民政策,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探索理论宣讲的“新花样”,走进社区小区、农家院落、田间地头,采用“群众大讲坛”“板凳会”“茶话会”“文艺宣讲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政策、宣讲理论,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得人气。
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让为民决策蕴含万家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就是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把“先调研后决策”当作普遍共识和工作常态,多走出机关,多下到基层,用“脚尖”代替“笔尖”,看百村、访千企、入万户,去群众身边摸清实情、找准问题,为决策指明方向。在深入基层调研过程中不仅可以问需于民,还可以问计于民,在基层一线寻思路、找办法,通过与群众接触,了解实际问题,听取群众意见,让各项决策更接地气、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解群众之所难,行群众之所盼。
推动信访接待下基层,当好群众“解铃人”,让真下真访解开万家忧。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窗口。推动信访接待下基层,既是做群众工作的好机会,也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必修课。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接访下访日”“千名干部访万户”活动,全面摸排群众存在的矛盾纠纷,做实全面走访、主动约访、上门回访,有效畅通民意诉求通道,推动信访工作“坐诊”“出诊”双管齐下,将“万家忧愁”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把“急难愁盼”变“满意清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推动现场办公下基层,当好群众“勤务员”,让真抓实干办成万家事。群众在哪里,我们工作的聚焦点就要在哪里;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工作的现场就应该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好“一线工作法”,加快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问题当场能够解决的就推动解决,奋力将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要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零距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等活动,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