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注释:
维:句首语气词。
四圣:颛顼、帝喾、尧、舜。
台:愉快。后作“怡”。
逊位:指禅位。尧将帝位传给舜,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
译文:
从前黄帝,依据天地的准则做事,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遵循次序,各自创立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认为自己不堪重任而心中忧惧;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写成《五帝本纪》第一卷。
原文: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注释:
攸:用,因此。光:照耀。
译文:
有了大禹治水的功业,九州因此同享安定,功业显赫在唐虞时期,功德遍及后代子孙;夏桀淫乱骄纵,于是被流放到了鸣条。写成《夏本纪》第二卷。
原文: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注释:
湛湎:沉迷于享乐。
不享:诸侯不来朝拜。
译文:
契使商族兴起,直到成汤建立商朝;太甲迁居到桐地悔过,功德隆盛因为有阿衡的辅佐;武丁得到了傅说,才被称颂为高宗;帝辛沉湎于酒色,诸侯国不来朝贡。写成《殷本纪》第三卷。
原文:
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作《周本纪》第四。
译文:
农耕由弃开始,周族的隆盛始于西伯;武王牧野誓师灭商,安抚整个天下;幽王、厉王昏庸无道,也就丧失了酆、镐之地;国势衰败直至赧王,洛邑的祭祀断绝。写成《周本纪》第四卷。
原文: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
注释:
伯翳[ yì ]:亦作“伯益”。秦始祖,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赢氏。
译文:
秦国的祖先伯翳,曾经扶佐大禹治水有功,秦穆公追思仁义,祭悼秦国在崤山败亡的军旅;穆公死后以人殉葬,诗人写下《黄鸟》之歌;昭襄王奠定了基业。写成《秦本纪》第五卷。
读书感悟:
司马迁的记述从黄帝开篇,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从黄帝到舜实行的是禅让制,到了禹成立了夏朝,就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世袭制。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夏桀,淫乱骄纵,最后被流放到鸣条,契使商族兴起,直到商汤建立商朝。
太甲、武丁都是明君,到了帝辛,沉湎于酒色,诸侯国都不来朝贡。周族在西伯治理下兴盛起来。最后殷商被武王灭掉,天下太平了。然而到了幽、厉两王昏庸无道,丧失了酆、镐两处的国都之地,国势衰败直至赧王,洛邑的祭祀断绝,周朝的气数已尽。
秦国的祖先伯翳出场了,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有功之臣,其后穆公继承祖业,去世后却用活人殉葬,引起百姓不满,为秦始皇的暴政埋下伏笔,到了秦昭襄王奠定了秦朝的基业,秦国强大起来。
从黄帝到舜帝时期,实行禅让制,选择的是有徳之人担当君王,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随着夏禹开始将帝位传给儿子,这就是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始。
朝代的更替,起始和灭亡的原因都惊人的相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不施仁政,鱼肉百姓,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君王他们不清楚吗?当然清楚,可是为什么还会这样?
因为人性使然,关键是制度的因素。当所有人都必须听命于君主,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他的手里时,人就会膨胀,失去理智,他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时间长了,最会越来越贪心。他想得到什么都轻而易举,那么他就危险了,要想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感觉帝王的职业是高危职业,古代的君王,没有几个人是长寿的,而且最后的下场都很可悲!因为这个位置太诱人了,可以想干嘛就干嘛,随心所欲,竞争是最激烈的。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