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请假去浦东看一位中医,中医姓胡,年纪大约六十出头,面色温润,看起来比我的气色好多了。我并不认识这位医生,是别人推荐的,据说有些本事,也有些骄傲。见面之后第一印象,果然是有些傲娇的。不过不要紧,我是来看病的,能看病治病就行。
200元的挂号费事先已经通过推荐人付给了对方,所以到了诊所,在前台登记后直接就可以进去找胡医生了。小小的一间堂,来的都是事先预约的病人,所以不会出现排队的现象,看起来空间还是足够的,暖暖的,空气里飘着一些中药的味道。中医堂里的另两位工作人员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包括负责煎药的师傅,据说是跟着胡医生二十几年了,对她的要求了如指掌。
半个小时时间,胡医生给我把了脉,指出了目前我的身体状况,顺便科普了中医的知识,还感慨了一把现在中医的尴尬处境。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中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感觉,觉得它有些帮助,但是好像作用又不是那么明显,甚至说不出究竟是不是中医发挥的作用,总之就像中华传统文化里的道和空的概念,似有似无但绝对存在。
因此,对于中医能否纠正我的体质,恢复我的气血,我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的。我估计胡医生也看出了我的内心,来的人里面恐怕大多数都是类似的心态。
中医膏方价格不菲,消费者大几千一个月花下去不知道能否有成效,如何知道有成效,效果又是多大,能维持多久,是不是要持续地砸钱下去?这些都有待验证。而从中医行医者角度来看,好的药材成本本就不低,还讲究药性平衡,分量,搭配,熬煮时间,看似收了很多钱,医生本人只能收到确切的那两百问诊费。所以,做医生的人都不会很富裕,中医更是医学界的穷人。很多人都不愿意再从事这一行了,付出的得不到对应的回报,甚至时不时还会被质疑精准性和有效性。老中医尚且如此,年轻的中医更加是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才能坚持下来。
至于压力带来的气血亏损,这个问题按胡医生她自己的说法就是,现代的人不明白自己的定位,所有人都想当金字塔尖的人,可是金字塔尖那么小能容纳下几个人呢?所以大家拼命卷,都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接受自己的层级,必然过得痛苦。她到了这个年龄早已看透了这一切,钱够用(能满足吃喝拉撒,吃饭自由)就行,剩下的就是确保自己尽可能健康长久地活下去。就像她的婆婆,已经92岁,退休42年,光领退休工资就领了200万了已经。每多活一年,做做喜欢的事,不为工资,纯属热爱,发挥余热,就是有品质的一年,就是尽赚,其他什么评优秀中医、评奖都是虚头巴脑,没有意义。
我不知道20年后的我会是怎样的心态,但是听听过来人长者们的看法和建议,总归是没有坏处,向死而生,从终点回到起点,便能明白轻重缓急,分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