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弟媳突然打电话问我有没有语文统编教材的课件,学校安排她下周讲公开课。弟媳是我们村的一名代课老师,学校里有什么培训之类的都是安排在编老师,她没有出去学习过,也理会不了学校的课改的新模式,所以公开课对她来说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因为她所教年级和科目刚好和我的一致,所以我很容易的就能帮她把课件找到。我把课件材料发给她后,问她要讲那一课?她竟然跟我说演讲三课?此时我有点儿吃惊,她们讲公开课要一次讲三课吗?在和弟媳交流后才知道,她们学校现在正在课改一种所谓的“3+X”教学模式。也就是一节课要讲三课,基本上就是一个单元的课程,那个X是拓展的一篇课外文章。对此我很不能理解,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要将三课的内容压缩讲,那是何等的容量和难度啊?
我是很不能理解她们搞的这种模式,如果每单元都按这种模式来讲,一周的时间岂不是能将一本书都给讲完了?那剩余的那么时间又去讲什么?学生干什么呢?虽然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但也并非所有主题都能合并起来讲的吧?很显然,我不懂她们的课改模式。
我很多时间在考虑,我们一直在课改的路上探索,也有好多地方课改出了一些成果,但是不是有效果,有成绩的课改模式就适合所有地方和学校的教学呢?课改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学到东西,提高学习的全方面能力,无论怎么课改,都要看学生能否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言外之意就是课改也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今年全国都换成了统编教材,那么对该教材的研究探索也是“遍地开花,处处春”。
我个人认为,要想将语文课上好,最关键的是要吃透教材,弄懂课的设置意图,然后实事求是的备学生,然后再去有目的有条理地设置课程。那些已经研究出炉的课程模式,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看是否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是否更容易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然后再来决定用那种模式授课。并非一种授课模式就能处处适宜都能用,同样一节课程也并非一种授课模式,只要能够帮助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就可以拿来用。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教学不是跟风,我们可以多去观摩学习好的研究成果,去汲取有效的优越的经验和精髓,要能够将这些营养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不能比葫芦画瓢的硬套模式。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同仁们,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