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成本
智商不是财商
最近我与小伙伴策划了一款澳洲的投资产品,我们和一批高知人群交流。在一个朋友的引荐下,我认识了某高校的几个老师,其中一个是博士后。在谈到对未来投资看法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他们中有些人虽然有过投资经历但却不能清楚的表达复利、年化利率这些概念,而且对“不劳而获”的认知还停留在黄世仁放贷杨白劳的层面。
这几位老师无论哪位从他们专业的学识来讲都比我高了不止一个等级,但就投资这件小事上,确实缺失很多,连基础的复利和心理成本都不知道。在我的认知里面投资只包含两种,一是投自己,二是投未来。这两种方式说很简单,做却很难。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提到过认知放松度的概念,当认知放松的时候,系统1会自行处理,而当认知紧张的时候,系统1会去找系统2寻求额外帮助。人看到清晰、明确的词语和句子会自然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投自己,投未来”这两个词很清晰、明确,所以你以为自己能理解,但这六个字蕴含了太多内容,我很可能都列举不完。投自己,可以理解成旅行、学习、阅读、升级认知等等一系列对自己来讲有价值的事情。投未来,则包括了为一家有成长乃至成长率的公司工作,投资一家有成长乃至成长率的公司,创建一个有成长乃至成长率的公司或者成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利用复利创造收益等等。
《超越智商》这本书这样描述人对认知的态度“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这个描述就好比《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它是一套不能关闭的自主运行程序,它做决策的时候带有成见。在理解成本这件事上我们不能有成见,应该以空杯心态来重新认识。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不多,理财是最重要的一件,而学习一些和钱有关的知识则是在筑基。
出钱这事真的很费劲
看到“成本”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说,我懂。但真的懂吗?在我和这几位老师聊到成本的时候,他们都说知道成本是什么,于是我问他们有没有心理成本?他们一脸懵逼,心里还有成本?很多人对成本的理解止于直接成本。
这些年网购流行,好像省去了很多时间,但你有没有感觉到购买完商品后会还是会累,这主要是因为购买过程的心理成本很贵,从生理上讲,购买这个过程动用了系统2,会消耗人的很多能量;从价值上讲,人都希望购买到物超所值的产品,通俗点说就是倾向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
心理成本(Psychological cost),顾客在购买产品时,精神方面的消耗和支出。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产生需求、寻找信息、判断选择、决定购买、实施购买、购后感受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心理成本不光出现在购物上,还有投资领域,甚至只要出现“支付”这个动作的时候都会产生心理成本,而且这与你的“身价”还有直接关系,钱少的时候承受的心理成本大,钱多的时候承受的心理成本小。所以以后请不要再说“有钱也不一定幸福”,有更多的证据说明,物质生活越好越幸福。也请不要鄙视那些“情愿做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生,她们只是不想在支付这件事上付出承受不了的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转换成本、情境成本三方面。
- 风险成本通常指决策失误造成的成本损失,会对所购产品产生价值疑问,甚至出现严重的“不幸感”。比如买了一辆库存车;投资一只股票第二天就降。
- 转换成本通常出现在耐用产品上,指顾客买了一件产品后要换成另外一件产品或转售时的难度和成本。比如买了一辆车后又看上另一辆更好的,但即使卖了当前的车也没法购买更好的那一辆;投资一个互金平台后,发现另一个更高息更安全的互金平台。
- 情境成本指顾客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可预知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或不适。比如购车后遭遇水灾,车的发动机进水;刚买的Mac屏幕被熊孩子拿剪刀敲碎了。
说完了购买的心理成本,我们再来聊聊空间成本。我们先对空间存储做个估算,成都一套70平的房子,大概120万,出租价格大概是4k/月,租金是57.1元/平/月,一平米的年租金大概是685元。如果一辆自行车占地0.2平米,存储它的空间使用成本是137元/年,那么每年你在成都使用共享单车的费用只要不超过这个数,理论上就是合算的。那些做共享经济的公司不仅承担了你的心理成本,还承担了存储这些产品的空间成本,他们用这些成本换取的是未来价值。
我渐渐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越来越喜欢简约和轻奢。我正在步入他们的行列,我们是在节省心理成本和空间成本。
选择成本
机会成本是做选择的重点考虑因素,有些人甚至认为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小岛经济学》里面描述了一个剧情,一个人会制造独木舟,又会捕鱼,还会做渔网,那么他应该怎样选择工作呢?假设一个岛民每天能够捕10条鱼,制造一艘独木舟需要4天,制造一个渔网需要3天。如果岛民A制造独木舟只需要3天,那么和其他人相比,他只需要放弃30条鱼就能制作出价值40条鱼的独木舟,他花3天时间制造独木舟的价值就是40条鱼,做其他事情创造的价值都只是30条鱼。岛民A应该选择舍弃项中的最高价值项,制作独木舟。
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在做选择的时候,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是已经支付,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对后面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不会产生影响,《曾胡治兵语录》中有这么一段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既过不恋就是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留念。这里不恋的就是沉没成本。
性价比
小米这个品牌,它一直在走同等产品高性价比的路线。什么是性价比?智库百科给的解释是
性价比是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对小米的印象很长时间都是“跑分”机,我很纳闷,多这么几千几万分能说明什么?但很多人认为这分数能值好几百元,再加上价格又比其他手机价格低,小米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性价比之王。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性价比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性价比存在一个天花板,一方面是性能过剩,人们并不需要更高性能的产品;另一方面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实际上是价格敏感用户,性价比成了低价格低端商品的代名词。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性价比,如果问你峨眉山旅游和泰山旅游谁性价比高?肯德基和麦当劳谁性价比高?很难回答,这时候很多人往往会加入情感因素才能选择出结果,你潜意识里喜欢泰山,所以你认为泰山性价比高。
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其实没有错,但你在选择性价比商品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则是掉入了金钱价值高于时间价值的陷阱,你变相提高了这个产品的时间成本。老早就有商家意识到了这个现象,比如日本的无印良品,国内的严选、必要,他们都在帮用户选择。有人帮你筛选,为什么你还要花时间自己选?
投资也是一样,能有人帮你筛选,为什么还要花时间自己选?找靠谱产品不如找靠谱团队。
扩展阅读
《超越智商》
《小岛经济学》
《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