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造句,但对于我早上8:00—9:00挤地铁的人生来说,它就是个我将无聊死板构思得有趣的句子。
(一)
人生就像挤8点的车陂南(广州地铁),太多人想搭上这班车,有的人挤破头,推了不少人进车;有的人好心、不挤不争,让了别人,等下一班车或者下几班车。
在挤满咸鱼的车厢里,拥挤的人偶尔会争吵。
你做了什么?
我什么都没做?!
敢不敢说出来!下车解决。
还要上班(.....)
我们要上班,我们必须呆在这个车厢,不敢跳出这个难得挤上的空间去解决问题。我们变得沉默。
这样拥挤的时刻少有小孩/残疾人/孕妇,我们也就能明白:一个竞争这么拥挤的时代,有多少孩子、残疾人、孕妇会被吓怕。这样的一个时代,应该连孩子也很难发自真心的笑,毕竟连日常客套的大人,都漏出了他们凶恶的一面。
(二)
人生就像8点钟的车陂南,一大班人挤一个口,明明车厢已经挤满,但无论下面还有几个站(在珠江新城站之前),依旧存在有能塞进来的神人。有聪明的,会在车陂南站倒回去到东圃站或者三溪站上车,可以让自己挤车不会太痛苦,但要计算清楚耗费来回的时间,不然还是会上班gg 。
我们总会给自己一个到达某个点的时间预期,可能是9点到办公室,也可能是自己40岁要到达怎样的目标。看过早上8点钟车陂南站的人都知道,往珠江新城方向的,永远是叠了一层又一层的人,而往三溪站方向的经常稀稀疏疏。少有人会选择倒回去,即使原地挤上车陂南的时间点和倒回三溪站再重新回到车陂南的时间点几乎无差。
我想,两个原因:1.永远相信自己能较早挤上车的侥幸感;2.对倒回去耗费时间的难把握,以致不愿花费多余精力。这就有点点像我们做事啦,只是坐车是件TM简单、易计算的事。做一个项目,很多人更愿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使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而不是倒回去从零开始找突破点,因为害怕探索工程会超过自己的时间预期,害怕自己付出的努力收获的和原本不用怎么用功就能取得的成绩无差甚至更低。最终,我们愈发不愿改变。
(三)
车厢里,大家肩顶着肩,屁股贴着屁股,背粘着背,花式看手机里的真节目或者臆想的节目。
喜欢堵在车厢门口的人,明明不是下一个站就会下车,但就是喜欢挤在那里。我在想:是仅仅懒得走动,就想倚在那里,还是为显示自己很快下车的无聊优越。有人会说,没什么好讨论,在车厢里想呆在哪里,纯粹习惯导向。那我可否理解:是那无力的引导 —— “请上车的乘客请往车厢中部走"抵不了大家内心秩序的惯性。
就像没好好等人先下车,就拼命挤车的人。即使志愿者机械地喊个“注意先下后上”“注意先下后上”“注意先下后上”,也赢不了那些人跑快了的内心世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