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旅行,有什么区别。
引起这个话题的是我看到的一篇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文章,它让我联想到在旅行中,是否也存在“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区别。
作者在谈教育的时候写到,现在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溺爱孩子。事实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不过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糖”,就是各种鼓励和表扬,顺应孩子的天性;“钙”,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强自立;而“盐”,就是孩子成长中必然面对的挫折和苦难。生活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
这一点,我觉得不仅是对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趋利避害,是我们的天性。轻松愉悦地吃块小甜点打发一个下午、整个周末抱着pad追看电视剧、或者遇到海外的打折季,刷卡血拼好过瘾。这样的事情想想都觉得美。可是,然后呢?当某个欲望被瞬间满足之后,然后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写过一本书叫《真实的幸福》,在书里作者写到构成快乐的三要素: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对工作、对个人爱好的投入程度),还有一个就是“意义”(发挥个人所长,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在这三项要素中,“享乐”(pleasure)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这也就是“享乐”Pleasure(短暂的、表面的)与“幸福”Happiness(深层的,更长久的)的区别。
旅行,其实也有这种区别。
在满足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后,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旅行不仅“有意思”,还要“有意义”,就是下一步要思考的事情了。
当我搜索“How to make the trip more meaningful”的时候,出来的文章还真是多。先分享一些我深以为是的。
成为志愿者/跟随你心/做善事 ——《今日美国USA TODAY》
学习/发现/理解 ——来自Solotravelerblog上的一位旅行者
吃当地的食物/住在当地人家里——就是要像当地人一样去旅行
在当地人开的商店里消费——这样可以促进当地经济
直接从当地手艺人那里购买旅行纪念品——不仅价格好,还能直接让当地手工艺者有经济收入
支持当地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具有社会使命感。我们支持社会企业,也就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
参加那些支持社区经济的旅行机构——他们不仅能让你深入到当地社区,还能有很多机会直接和当地人发生联系。
可见,老外对于旅行“有意义”这件事,已经到了“参与”与“意义”这个阶段。
我觉得,这取决于每个人对于“意义”的理解。我个人希望在旅行的时候,去发现一些在熟悉环境中看不到的事情,比如留意当地环境保护措施、垃圾处理方法啊,参加一下当地书店里的读书会(有时候语言是个问题,但观察参与者也是有意思的事情),做一些平时自己不会去做的事(比如我比较怕水,但去泰国的时候,我还是逼着自己学了潜水,以至于夜里做梦的时候,耳边都能听到水声。)
除此以外,平时的阅读也可以让自己在旅行中看得更深刻;旅行中的体验式学习让人终身受益。
旅行就是这样,它无形之中,改变了你看世界的角度,丰厚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你也一定有自己的方法,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