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在家人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中,我发现了一个亟需我拿出来探讨、分析、总结的问题,特此整理成文。
01孩子因为生气、委屈而大喊大叫时,怎样沟通更合适呢?
在老人身边,孩子生气时大喊大叫会被说“喊叫是非常不礼貌、没有修养的行为”;孩子做一些大人控制不了的事情会被说“找事”、“你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了”等等。孩子平静的时候会告诉老人“我以前就是这样的啊,我这样依然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
不仅仅是老人会用一种评判、指责、贴标签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我们做为父母,也会用各种威胁、评判、指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换来的不会是孩子的妥协,只能是叛逆。所以,有一本书名字叫《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我觉得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是最合适的,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更关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
孩子因为某事生气而大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可以不指责、不批评地和孩子沟通,可以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对她说:“孩子,妈妈听到你刚才一直在大声喊叫,你是因为……事而生气吗?”孩子会因为你那么理解她而心存感激,告诉你:“是的,我很生气。”我们可以重复她的话:“哦,你感到很生气,来妈妈抱抱你。”
如果有生气的情绪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容许她大喊两声,发泄一下情绪呢?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情绪,不批评不指责,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她很快就会让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归于平静与喜悦。
02当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因为太喜欢一个玩具了,从来不抢玩具的她开始抢玩具,大人过来说:“怎么这么不听话,再抢玩具我们就不能在妹妹家玩了。”于是,孩子越来越执拗,非抢到那个玩具不可。她的心里憋着一股倔强的脾气,因为被爸爸妈妈指责而生气、伤心,因为自己的小心思不被理解而委屈。
这件事发生在上周六,我们在同学家里做客时,孩子和同学的孩子抢玩具,因为大人的指责和劝解不当而引发了孩子更加执拗的行为和生气、委屈的情绪。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处理方式,感觉很不妥当。在别人家里做客,玩具是朋友的孩子的,孩子不愿意和对方好好商量直接用抢的方式来争夺玩具。孩子的行为很反常,一向都会好好沟通商量,但是这次她就是执拗地抱住大熊不放手,也不愿意耐心询问对方是否愿意给她玩。我跟她讲规则(玩具是妹妹的,我们需要玩是不是应该先和妹妹好好商量,经过她的允许了再玩?),丝毫不起作用。
在这之前,她因为在仔细研究一种玩具里面暗藏的橡胶皮筋而稍用力扯了一下皮筋。其实并没有碰坏,但是爸爸在旁边着急了:“这是别人的玩具,我们玩的时候要好好玩,不能破坏玩具。”她并没有要破坏玩具的意思,只是想研究一下,但是没有被爸爸理解,她很生气,于是更加用力地扯这个橡皮筋。当然导致爸爸更加生气地批评。
在她倔强执拗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她那小小的心思,她一定在想:“其实我并是你说的那样破坏玩具的孩子,我只是研究一下,却被你们看作不听话破坏别人的玩具。我很生气,你们根本不理解我。既然你们不理解我,那么我也不愿意跟你们沟通,我就是要抢这个大熊!”
因为内心委屈、生气,所以她不遵守规则,抢夺玩具。此时,我跟她讲规则她肯定听不进去的,而我当时却无视她心中的情绪而一味地讲规则。当她因为抢夺失败而大哭的时候,我很心疼她,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抱着她,抚摸着她的头。同学的爱人来把玩具从自己的女儿手里抢过来给了她,她才停止了哭泣,但是朋友的女儿却因此哭了。
总结一下孩子这一系列反常的叛逆行为的根本缘由就是最初不被大人理解而遭受了批评指责。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能够时时刻刻放下指责和批评,多一些理解、宽容和同情是多么重要。
03孩子的迟到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因此引发的焦躁情绪和感觉却可能会潜藏在孩子身体里,在成年后的特定时刻困扰他们。
关于孩子上学迟到的问题,一直是因为我们大人没有合理安排好早晨的时间,或者是因为晚上睡得晚生物钟没有调整到正确的频道。孩子早晨起来会想做很多她想做的事情,因此也会耽误上学。迟到,是一个大的课题,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来想出智慧的办法逐步改变。
今天我想谈的是因为迟到问题引发的焦虑情绪。迟到是火,有很多灭火的办法解决,但是因此引发的情绪是滚滚浓烟,可能会一直弥漫在孩子的心头,影响他们成年后处理问题时的情绪状态。如果每次在孩子迟到的时候都用急躁、指责的情绪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那么这种危害比迟到本身更可怕。
周六带孩子上课外兴趣班的时候,我因为出门前找不到手机而焦虑,宝爸在一旁焦急地催促。因为害怕被指责、担心孩子上课迟到,我更加慌乱,身体在各个房间不停地兜圈,头脑却一团乱麻,焦虑、急切、郁闷、烦躁、担心等各种情绪糅杂在一起,让心绪更杂乱,让心情更糟糕。
就在情绪杂乱的那一刻,我站住不动,我需要清醒。我告诉自己慢慢来,不能因为别人的催促让自己慌乱,不能因为别人的焦急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甚至孩子的心情。如果我再把这些衍生出来的情绪变成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那么受重伤的一定是孩子。
当我定住的那一刻,我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手机。出发的时候,我和孩子探讨这件事情。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我一开始的时候心情很糟糕,焦急、烦躁,我告诉自己要努力做到不被负面情绪左右,迟到了可以想办法下次不迟到,但是如果因此让自己的情绪受影响,事情就不可能办好。”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危害很大。而我们大人自带的各种情绪很多都是来自原生家庭,我们可以静心觉察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接纳它们的存在,找出内在的原因,慢慢的与它们和谐相处后,它们就自动地离开了。
04《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福杯满溢”。
以前在以色列那边的牧羊人,带了很多羊去放牧,但那些羊很笨还会乱跑,而且有的羊不是在草地上跑,还会跑到旁边有荆棘的地方去,那荆棘就会刺到它的毛里面。羊被刺到就会痛,就会挣扎,结果越挣扎,荆棘就越绞进毛和肉里去。 那这时这个牧羊人怎么办呢?他不会直接伸手去拔除荆棘,因为这样小羊会奋力抗拒。 所以牧羊人会做一个很特别的事情,就是会在这个羊身上淋上一层膏油。抹上去之后,他只要耐心地等待一下,羊的毛就顺了,很多原本粘在上面的荆棘就自己掉下来了,而没有掉的呢,也只要轻轻地一拨就可以取下来了。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看孩子不顺眼,看他有很多问题,就想要通过各种方法去教导他、去校正他,就像你想要拔掉小羊身上的荆棘一样。可是你知道吗?你如果直接这样做,他痛,他挣扎,他一定反抗,结果是他痛你也痛,你们都受伤。
所以,当你要去校正孩子行为的时候,你想要去掉孩子身上不好的品性和习惯的时候,你要先做一个事情,就是去爱他。
你去爱他就像你用油膏淋他一样,你就会发现,要拔掉荆棘就会很容易。而且,被油膏淋过的小羊就算不小心再跑到荆棘堆里去,也不容易再沾上荆棘,就像是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不容易被社会污染,也不会沾染恶习。
所以,不用指责、批评、评判,而是用无条件的爱和理解、信任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成长自我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