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的将领们看到袁绍与曹操正在争斗,都保持中立,坐观成败。凉州牧韦端派遣从事、天水人杨阜前往许都,杨阜返回后,关中将领们问他:“袁绍与曹操相争,将会谁胜谁败?”杨阜说:“袁公宽容而不果断,好谋而迟疑不决;不果断就没有威信,迟疑不决就会错过时机,如今虽强,但终究不能成就大业。曹公有雄才大略,当机立断,毫不迟疑,法令统一,兵强马壮,能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部下各尽其力,一定能成就大业。”
曹操派治书侍御史、河东人卫觊镇抚关中地区。当时有许多难民归来,关中的将领们大多把他们收容下来,作为部曲。
卫觊写信给荀彧说:“关中土地肥沃,不久前遭受战乱,百姓流入荆州的有十万余家。听说家乡安宁,都盼望返回故乡。但回乡的人无法自立谋生,将领们争相招揽他们,作为部曲。郡、县贫弱,没有力量与将领们抗拒,于是将领们势力扩大,一旦发生变故,必然会有后患。
“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战乱以来无人管理,应当依照过去的制度,设置使者负责专卖,用专卖的收入去购买农具、耕牛,如果有返乡的百姓,就供应他们,让他们辛勤耕作,广积粮食,使关中富裕起来。流亡远方的百姓知道后,必定不分昼夜地争着归来。
“还应该让司隶校尉留驻关中,主持关中地区事务。这样,将领们的势力就会日益削弱,官府与百姓就会日益强盛,这是强固根本,削弱敌人的好办法。”
荀彧把卫觊的建议报告给曹操,被曹操采纳。于是开始派遣谒者仆射主管盐政事务,监督专卖,将司隶校尉的官署设在弘农。关中由此服从朝廷。
[点评]
人们读历史,往往喜欢关注那打打杀杀的热闹情节,然而却忽略了战争背后更能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大量劳动人口流失,土地荒芜,谁能建立起生产基地,保证粮食供给,谁就有了物质保障基础。
卫觊抓住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盐”。战乱让盐的专卖制度丧失,一旦恢复,必定会有丰厚的利润。如果拿卖盐赚到的钱购买农具耕牛,再把这些东西供给归来的老百姓,就可以生产更多粮食,会使关中重新富足。这样一来,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日益密切,关中地区各路军阀的势力日益削弱,同时还可以给前线粮食供给,最终达到强本弱敌的目的。
曹操不愧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不是把眼光局限在打仗的地方,他听取卫觊的建议,既恢复了农业生产,也安定了关中社会秩序。
袁绍派使者向荆州牧刘表请求援助,刘表应许他的请求,但并不出兵相助,也不助曹操。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和别驾、零陵人刘先劝刘表说:“如今袁绍、曹操两雄相持,天下的重心在于将军。如果您想有所作为,可以乘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起兵;如果没有那个意思,就应当选择所应归附的对象,进行援助。怎么能拥兵十万,坐观成败,遇到求援而不能相助,看见贤能的人而不肯归附!这样,双方的怨恨必定都集中到您身上,您恐怕就不能中立了。曹操善于用兵,贤才俊杰多为他效力,势必战胜袁绍,然后他再进军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您抵御不住。如今最好的办法,不如将荆州归附曹操,曹操一定会感激将军,将军就可以长享福运,并可传给后代,这是万全之策。”
蒯越也劝刘表这样做,刘表犹豫不决,于是派韩嵩前往许都,对韩嵩说:“如今天下不知谁能最后胜利,而曹操拥戴天子,建都于许县,你为我去观察一下那里的形势。”
韩嵩说:“圣达节,次守节。我就算是一个守节者。君臣名分一定,就以死相守,如今我是您的臣子,服从您的命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据我看来,曹操一定会统一天下。如果将军能上尊天子,下归曹操,就可以派我出使许都;如果将军犹豫不决,我到京城,万一天子授予我一个官职,又无法辞让,则我就成为天子之臣,只是将军的旧部了。既成为天子的臣属,便遵奉天子的命令,在大义上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命了。请您三思,不要辜负了我的一腔忠诚!”
刘表以为韩嵩害怕出使到许都,就强迫他去。韩嵩到达许都,献帝下诏,任命韩嵩为侍中、零陵郡太守。韩嵩从许都返回后,盛赞朝廷与曹操的恩德,劝刘表把儿子送到朝廷做人质。刘表大怒,认为韩嵩有二心,就召集全体僚属,排列武士,手持代表天子权力的符节,打算杀死韩嵩。
刘表责问韩嵩说:“韩嵩,你竟敢怀有二心吗!”大家都为他担心,劝他向刘表谢罪。韩嵩不动声色,态度从容地对刘表说:“是将军辜负了我,我并没有辜负将军!”就把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刘表的妻子蔡氏劝告刘表说:“韩嵩是楚地有名望的人士,而且他的话有理,杀他没有罪名。”刘表仍然怒气不息,用重刑拷问跟随韩嵩出使的官员,有的被拷打致死,终于知道韩嵩没有背叛自己的意思,于是不杀他,囚禁起来。
[点评]
韩嵩所说“圣达节,次守节”,出自《左传》:鲁成公和晋厉公等诸侯将曹国国君曹成公逮捕送到京师,诸侯要让子臧进见周王,而立他为曹国国君。子臧辞谢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话:‘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做国君这件事不合于我的节义。我虽然不能像圣人那样,岂敢失节呢?”于是逃亡到宋国。
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最高境界的人也就是圣人,能够洞悉通达社会所普遍认定的规则法度,甚至可以超越它的束缚而不受拘泥,能权衡达变,谓之“达节”;次一个层次的人,是能够遵循一些道德规范,比如君臣之义等,这是“守节”;再下一层次的人,就是会不顾操守而“失节”。
韩嵩去京城,面临一个问题:朝廷(曹操)给他封官了,他是要忠诚曹操,还是忠诚刘表呢?如果刘表站到曹操一边,韩嵩就没有选择的难题,否则就产生了矛盾。韩嵩意思说,我不是圣人,不会权衡达变,但我能“守节”,忠诚你刘表到底,所以主公你就别派我去许都了。
韩嵩从许都回来,给刘表的建议,是出于忠心,但刘表先入为主,怀疑韩嵩有二心,而且始终没有放下,尽管他没有杀韩嵩,但一直把他囚禁,直到荆州易主。
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此时的荆州牧刘表,对袁绍和曹操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若是公开支持其中的某一方,则战争胜利的天平便有可能向某一方倾斜。
刘表铁心坐山观虎斗,让袁绍与曹操鹬蚌相争,他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此外,当时的刘表还另有打算。那么,刘表的图谋是什么呢?他要趁曹操与袁绍争斗,分不出兵力之机,彻底摆平南边的长沙郡太守张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