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他的心理状态,看他当时与你互动的心理是“活”的还是“死”的?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只有知道他的状态,才能确定如何与之互动。
首先,要看他的心理是“死”的还是“活”的?心理上的“死”“活”与生理上的死活不同,心理的活,既活在现在。活在过去(抑郁),活在未来(焦虑),均为死。心理“活”的人能够对现实刺激作出反应,能够互动,我们必须首先确保跟“活”人打交道。
比如,一个人在走路时一不小心摔倒了。如果这个人摔倒了以后,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是否站起来,则为“活”。如果这个人摔倒以后,不再站起来,而是处在悔恨之中,悔恨自己为什么不注意摔倒了?为什么如此不小心呢?他就活在过去之中,他的心理状态是“死”的。如果这个人摔倒以后不站起来,担心万一站起来再摔倒怎么办?还不如躺着安全,他的心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之中,也是“死”的。一个人的心只有活在当下,对当下的事情作出反应,才是“活”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死的,你与他互动时,不要说话,看着他的眼睛。当对方能看到你的眼睛和你主动时,那他的心就活了。
如果一个人是活的,还要判断他的心理正常与异常。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比如,大雨过后,空气非常好,大家也都觉得空气很清新, 属于正常。而有人觉得空气很污浊、有污染,这就是主客观不统一,心理状态异常。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比如家长知道打孩子不对,可是由于孩子不学习,引发了家长的怒气,动手打孩子。他虽然知道打孩子没有效果,但盛怒之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并动手打了孩子,这会儿他的知、情、意不一致,知道但做不到,这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异常的。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比如一个人平时低声慢语、花钱很仔细,突然间花钱大手大脚起来,说话也粗声粗气、不顾及别人,那他的心理状态可能异常了。
一个心理异常的状态,我们只能顺着说。
如果一个人上述三条原则都没问题,我们就说他是心理正常的人。只有心理正常的人,才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什么是健康心理呢?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他在某一时段内展现了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它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心理健康时,可以给他讲道理、正着说。当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时,就要用心理的方法,反着说,也就是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