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关注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公益咨询直播,专家就家长提出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和建议。
前几天看到有位家长提到家里孩子现在高一,因学习跟不上,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上学,整天手机不离手,白天黑夜颠倒,医院诊断是偏执加焦虑症,孩子想上学又担心跟不上,问这位专家怎么办?
专家直接给出的办法是:打工去吧。这位专家是一位大学教授,研究家庭教育方向的,他说,遇到很多不想上学的孩子,好多出现这种状况的,不是遗传或心理疾病,很多都是长年累月的教庭教育培养的结果。
在孩子小时候遇到困难时没人帮他一把,或者没有给孩子遇到困难、挑战突破、获得成就的机会。这种机会在小学时候要多有。这位专家的观点是,孩子在小时候不要太顺,让孩子遇到困难,学不上跟不上,家长老师陪伴支持,推动他获得成就,通过这种训练,让孩子大脑这块神经的越来越平衡。但是,现在高一了,已经迟了。
专家的这种观点在面对家长得很多次咨询中都体现出来。
之前有位家长咨询,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身边不少家长报,不报担心孩子跟不上,产生自卑心理。
专家得回复是,没必要,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他需要经历的坎,人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坎、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获得成长的。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该经历坎的时候,不让孩子去经历,提前干预让孩子轻松度过,而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次锻炼这种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他长大了经历各种坎时,他就没有很好的能力去跨越。而那时候带来的问题后果比小时候要大的多。
要不要进行幼小衔接,在一本脑科学的书籍里却给出来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本书作者是国内脑科学方面专家,认为很有必要,可以给刚入学进入一个全新环境的孩子带来自信,增强大脑某方面神经发育,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都有帮助。
如果只看到其中一个观点,我觉得哪个都非常有道理,都是很权威的专家,很可能照着就实施起来。但两个相反的观点撞在一起时,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
这两位专家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家庭教育专家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从其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幼小斜街这个问题,从而泛化为孩子该经历的各种坎。
而脑科学专家是从学习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学习也是孩子在学习阶段父母最看重的问题。
具体该怎么选,看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都不一样,没有对错之分。每个父母都会在其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做出他们能做到的最好选择。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让各种选择尽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
就像本文中提到的家庭教育专家所说,“现在都说以儿童为中心,其实应该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发展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