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也可以很有趣
与阳明结缘
在某个考试周结束后,跑到图书馆,借几本以打发无聊。照着书单,搜寻着,唯独找不下适合自己的阳明心学,尤以文言和白话者居多。可惜啊,都是好书,但限于自己学识不精,理解起来磕磕绊绊,产生了放弃借阅的想法,边走边瞧,突然在书架的尽头瞥见了一本书上赫然写着天人合一、王阳明七个大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竟然发现文字一点都不生涩,读了一页、两页......画面感超强。就这样,我与王阳明结下了缘分。
时势造英雄
先从程朱理学说起,二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为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呢?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基业)
理学虽好,但却有难以避免的弊端。原因是程颐理学一支思想过于严肃,甚至达到严苛的地步,程颐过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所宣扬的程度,更多的是说的多,做到的少,而王阳明正是少有的理学实践之人。1504年,王阳明32岁,他与佛、道二教一刀两断,并否定辞章等虚文,重新回归于理学。在此期间,他也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一次严肃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他开始在北京为普通人讲授心学。在宦官刘瑾的反作用力之下,他也渐渐地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启发:
纵观王守仁这32年的奋斗历程颇具戏剧色彩。少年成才,作诗不在幼时曹植之下。青年博览典籍,尤爱《孙子兵法》,喜爱围棋和排兵布阵(这也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曾为研究蒙古军人而跑到长城以外,与蒙古族人同吃同住同比武。多次会试,终榜上有名,但与父亲的状元名头相比,逊色不少。成家时,新婚之夜若有所失,逃离世俗,与无为道士论道。做官后,该辞就辞,没有二话。扔下铁饭碗的同时,更显得一种难以实现抱负的惆怅。
想清楚,并做彻底。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更坚信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否认的是人是有阴暗面的,我们应该正视并与之战斗。同时,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听取并内化吸收别人好的观点,摒弃自己不科学不合理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迈向更高的台阶。当理想照进现实,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最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