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一帆
到了我们年纪总会有着五花八门的缘故,五光十色的借口,以或情愿或不情愿的态度,离开我们曾将其视为庇护之地的家乡!
《布鲁克林》中的艾丽丝,应该是个小有野心的女孩子。虽然她很感激姐姐尽力提供给她的生活,但是显然,她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拎着行李箱,从那道逆着光的蓝色大门,离开了爱尔兰。踏上异乡带来愉悦又略带忐忑的心情使她并没有意识到:她迫不及待要离开的家乡,就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了她永远的异乡!
兴许是因为大学的离家住校,使我第一次对家这个具体又抽象的字眼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前的我从来没有如此的思家,以前的我觉得家的温馨、家人的陪伴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甚至到了有了一点厌烦,以前的我就如同《布鲁克林》里的艾丽丝,家的温暖惯坏了我们,记得之前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说:“除了盐城哪都可以!”国庆期间的第一次回家才觉得:“除了盐城哪儿也不想去!”
自开学以后,对于那些主动要求离开家乡的我们,我想归属感对于我们来说就慢慢变成了一种很遥远的词汇!我们就像没必要非待在某个固定地方的自由职业者一样,四处漂泊。但是比自由职业者悲切的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长久停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一直停留而已。终究我们不属于那里!
国庆回家,和高中时候的同学一起出来吃饭,他们有点在江苏省内,有的在省外,但也有的离开了大陆…...给我映象特别深的是一位男同学,他在澳门上学,他说:“我去澳门第一次和爸妈视频的时候,哭了!那个时候根本无法控制自己,诶….”,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男孩子因为想家而在大家面前哽咽!
现在想想没有归属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大概就是每天去上课时,都习惯性的把所有的证件塞在钱包里带着一起走;大概就是即便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刻,也不会把回宿舍说成回家;大概也就是即便是在网上买个东西,也要先衡量一下当快递到来时自己还在不在那个地方;大概就是虽然有个被称为家的地方,你却无法迈开回家的脚步!
很多在外漂泊的人,都会于寂寥处产生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触:
似乎在哪都是家,却哪里都不是家!
有时候也会觉得悲切,在异乡尚未接纳我们的时候,故乡也在这期间变成了我们的异乡。
所以是时候放慢我们不断极速逃跑的脚步,记得回过头,看一看,那座留你印记的城,那间依旧包含宠溺的家,以及不知不觉双鬓微白的父母!那里才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