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无忧后,我们却不快乐了
——谈人的基本需要
还曾记得,那个牙膏皮换一小块麦芽糖的快乐,还曾记得儿时包衣前的大口袋里,装着各家拜年时得到的一颗糖、一把花生、瓜子的心满意足。
如今,我们完全衣食无忧了,平日或周末的餐桌上,食物已大大超越了从前春节的年夜饭;如今的年夜饭常搬至大饭店,可大家常常说没有年味了,从心底硬生出淡淡的忧伤、失落——我们不快乐了。我们“缺少”了什么?人到底需要什么?
一、需要(Needs)的心理学的概念:
指人们对机体内部缺乏状态自动平衡和对缺乏物择取的倾向,是形成动机的前提。
首先,机体内部不断地出现“缺乏”状态,才有出现需要的可能。这种缺乏状态对主体的主观愿望来说是客观的,即人们并不经常意识到机体有何种缺乏状态,但这种缺乏确是存在的。所以人们常会觉得生活少了什么,却无法言说,总想在衣食之外追求那个说不清的“缺乏”。
其次,需要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的自动平衡倾向。“缺乏状态”是需要产生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缺乏状态”都能成为需要。由缺乏状态转换到需要的中间环节就是自动调节。如果机体通过自动平衡主动地解除了缺乏状态,使缺乏得到满足,就不会成为需要,需要是“缺乏”尚未满足的一种状态,表现为自动恢复平衡的心理倾向。
最后,需要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出现的“择取倾向”。由于体内出现某种缺乏状态,机体会自动地对缺乏对象进行选择和获取。以满足“缺乏”,达到平衡。需要的内容即“缺乏物”对主体而言虽然是客观的,无意识的,但是择取倾向本身确是主观的,是心理状态的一种。
二、经典的需要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需要问题——三层次理论
马克思在1884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人的需要问题。他把人的需要同个人活动特点联系起来,把它分成: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三种需要。马克思还用十分精确的语言把人的衣、食、住称为人的第一需要。
恩格斯在1891年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为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1967—1970年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具有“人体心理学之父”之称。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和1954年发表的《动机于人格》中提出了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并论述了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人类基本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Theory),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很大影响,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0% 自我实现
40% 尊重与被尊重
50% 爱 与 归 属
70% 安 全 的 需 要
85% 生 理 需 要
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s)
指维持生存及种族延续的最基本的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排泄、睡眠、避免疼痛、性等。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低层次、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基础。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自尊时,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生理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就不再是决定行为的活跃因素,这时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会立即出现,并开始控制机体。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s)
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喜欢一个安全、有秩序的、可预测的、有组织的世界。在那里他有所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以控制的或其他危险的事情,可以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出于这种需要,人们偏爱熟悉的事物、已知的事物,而陌生的、未知的和奇特的事物或环境都会引起不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3.归属和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指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和支持的需要,包括得到和给予两方面。
马斯洛认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就会产生爱、被爱和有所归属的需要。有人称之为社交的需要。个人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参与群体的活动和交往,渴望在群体和家庭、团体、社会中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也渴望与人们有着深情的关系。马斯洛认为爱和性是不同义的。爱是需要即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如果爱与归属的需要不能满足,人就会感到孤独、被遗弃、空虚等痛苦。
4. 尊重的需要(self-esteem needs)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和较高的评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自尊和他尊。
自尊即个体渴求能力、自信、自主和成就感。表现为对于实力、成就、优势、胜任、自信、独立和自由的欲望;
他尊,指个体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认可、重视和欣赏。表现为对于名誉或威信、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和赞赏的欲望。
尊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反之,使人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感受。
5.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出现并变得强烈,其满足的方式和需求的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三)理查德• 凯利斯(Richard Kalish)的需要层次理论——六层次理论
理查德• 凯利斯于1977年,他在马斯洛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之间,增加了一层刺激的需要。包括了:性、活动、探索、操作、新奇的需要,
他还特别强调儿童需要通过探索和操作来了解周围,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而成人则经常在寻求新奇和刺激的经历时很少考虑安全的需要。凯利斯同时又进一步对各层次的需要具体化,形成下列排列模式图:
自我实现
尊重 自尊
爱 归属感 亲密感
安全 防卫 保护
性 活动 探险 操纵 好奇
食物 空气 水 温度 排泄 休息 避免疼痛
(四)“七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在五层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另外两个需要,并认为是与五种需要同样重要,甚至是五种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应予以同样的重视。
1.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认识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人们对认识和理解周围、认识和理解自我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正是这种人类对于世界、行动、实验等的有生俱来的欲望和兴趣,才驱使人类不断地探索追求。
他认为这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在幼年晚期或童年期就表现出来,甚至比成年期更为强烈,小孩子不必人去教他好奇。
2.审美的需要
追求美是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时期都会发现的一种人类共有的需求。审美的需要主要包括了有秩序、规律、对称性、结构和谐、行动完美的需要等。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以上,还是求知(need to know )的需要以及对尊严(尊重)、成就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带给我们最深的快乐。也可以使人们维持最佳的身心健康状态。
三、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人的上述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一般来说,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2.低级需要不是在百分之百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满足只是相对的。
3.不同层次之间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相互重叠的。
低级需要不会因为高一级需要出现而停止,但总是越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的越少。比如一个正常人大概可以在同一时期内有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自尊的需要、10%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如上图。
4.同一时期内,可以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一般来说,人们常常先满足低一级需要,再满足高一级的需要,但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5.需要层次不仅是一系列不断增加的需要满足,也是一系列不断加强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比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但在爱和归属上遭到拒绝、受到挫折的人更健康,而获得了自尊和羡慕、发展了自尊心的人,又比满足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的人健康。
四、需要层次论中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差别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存在着心理上和作用上的差别。主要有:
1.高级需要是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需要越为人类所特有。
2.高级需要是较迟的个体发育的产物。越是高级需要,越要求个体有较高的发育程度。
3.越是高级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长久的推迟。
4.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和食欲等。焦虑、害怕、爱和自尊的缺乏,除了促成不良的心理后果以外,往往还会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
5.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象低级需要一样迫切和能够辨清。
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
6.高级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充实感。
7.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是脱离了心理病态的健康标志。
8.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具有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
9.高级需要的满足需要更多的前提条件和更好的外部条件,也具有更大的价值。
10.需要层次越高,心理治疗就越容易越有效。而在最低级的需要层次上,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效用。
11. 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更有限度。更可观察。
五、 认清自己的需要,促进最佳健康
人们在细致地了解需要理论后,可以识别自己已满足和未满足的需要,这些未满足的“缺乏状态”是不是导致我们目前不快乐的根源?我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未满足的“缺乏状态”,自我内在加工的择取倾向又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进行自动择取,使之是否成为“我的需要”。
正如前面所说,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心理更加健康;对高级需要有所追求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更代表个体的成熟。个体将拥有更完满的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所以,不要再为追求尊重、价值、意义、自我实现而烦恼或不快乐,相反,这是我们在追求更佳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