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堂上
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而你和其他同学拼命的记着笔记,课本被写满各种歪歪扭扭的文字和符号。这时,你抬头看到班里有两三个同学,不玩手机,不说话也没有看课外书,而是静静的听着老师讲课。
你心中暗暗嘲笑他们,如果光听就可以学会,那我们为什么要做笔记、画重点?
第一次测试出来时候,发现他们都排在班里前几名。这时候你又暗暗的想:也许这就是天才吧!
几年后,
初到职场,你勤勤恳恳的为公司卖力,吃苦耐劳,起早贪黑。你相信上级可以看到你的努力,你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好业绩,最后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时候你发现,公司有这么个同事,每天懒懒散散样子,桌子也是全公司最乱的,还时不时悠闲的喝着咖啡。你看着他并非是领导,心里便想:这也许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
公司业绩公布的那天,你才知道,那个“混日子”的人,绩效竟然一直是最好的那一个。这时,你心里再想,也许又是一个天才吧!
后来知道了他们不是天才,而是懒蚂蚁
【2】
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百度解释)
有很多人都知道懒蚂蚁效应,还有那句经典的语句:‘懒’于杂物,勤于动脑。
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懒,而且很难找到比他们更懒的人了,他们依旧事事做不好。
原来懒蚂蚁之所以“懒”,是因为他们勤于动脑而没有时间去做杂物,而不是“懒于杂物”才“勤于动脑”。记住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3】
作为个人
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常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常人心目中典型的“懒”人,但正是这样的“懒”人,在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就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行列。爱因斯坦生活上的“懒”恰恰成就了他科学的“勤”,如果人们求全责备,要求爱因斯坦成为常人眼中的“完人”,那么人类就会失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是懒得收拾自己,而是勤于思考实验,忙到没时间自理。
懒只是表面,努力才是真的。
有些人看着懒,但脑子里特别努力。
我们自己也应当做个“懒蚂蚁”勤于动脑。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举一反三。
很多人都很努力的读书,学习,订阅了很多公众号。可是看完之后你全忘了,明明看时候醍醐灌顶,但生活中却用不上。你依旧很多事都做不好,你只好不得不承认是自己脑子没那么好,学不会,记不住。
扪心自问,你的确是很努力,很努力的刷一篇篇文章,读一本本书。你贪婪的学习,让你误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其实你读的文章,书本,各种大佬的名言等等。贪多嚼不烂,你没有对知识深入思考,把里面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和自己的生活联系一起。你看着别人的顶级操作,却幻想你有些和对方一样的背景才能发挥,而不是思考自己生活那些事也可以这样运用。
你做些无用功,无效的努力和思考,让所有努力都等于零。
在职场中,你也应当做一个懒蚂蚁。特别是战略领域(战略规划部门、市场分析部门、客户研究部门,都是看似很不务实的“懒蚂蚁”,但会在关键时候,给公司很大的帮助。)或技术研发领域。当然,你在其他部门也可以做一个懒蚂蚁的,只要你勤于动脑,一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的职场人,平时大多都会陷入事务性的繁忙中,忙传达各种任务,久而久之容易只看到眼前具体事务,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失去了对外界的敏感和新鲜事物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失去前瞻性,全局性,使得自己职场路也就到此为为止。
懒是更加注重工作效率。
【4】
对于管理者,
需要善于发现懒蚂蚁,不要觉得对方懒而对他有意见。多和他们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行的通的想法,用更快更好的效率去执行。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价值。
发现了懒蚂蚁,重用了懒蚂蚁,但也不要忽略勤蚂蚁。如果公司里的人,只动脑思考,没人行动也是不行的。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勤蚂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懒蚂蚁。这里我们可以遵循二八法则。20%懒蚂蚁80%勤蚂蚁。让他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能力。
管理者更该做一个懒蚂蚁,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勤于策划,组织,勇于改变,不只勤于杂物。
记住,懒是因为勤奋思考到没有时间做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