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们能不能克服一项新的挑战的,不是我们的智力,而是勇气。
1万小时理论谁都听说过:为了做好一件事,要不断反复地练习,至10000小时以上。
10000小时到底有多久?相当于做一份每天8小时的全职工作,整整5年!光数几个零就数了3秒!
我们的人生那么短,To-Do list愿望清单又那么长!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更快的学习和掌握一样新的东西了吗
我们还能好好的学习和玩耍了嘛!!!
真正的10000小时理论
在问怎么办之前,先问问是不是真的。
我们真的需要至少1万小时才能掌握某样东西吗?
1万小时理论,最开始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K. Anders Ericsson提出。
Ericsson教授研究了专业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和围棋大师等在各自的领域达到最高水平的人,发现他们都是经过大量长期的训练才取得如今的成就,而练习所花费的时间,都不约而同的向1万小时靠拢,从而提出了1万小时理论。
所以1万小时理论实际上是:需要1万小时才能成为一个高度竞争、并且非常细分的一个领域的顶尖人才(expert-level performance)。
但是经过以讹传讹,这个理论变成了“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然后又被传成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版本:“需要1万小时才能掌握某项技能。”
但是,这并不是真的。
如果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寿司之神”,我们也不需要每天给章鱼按摩,坚持五十年。
当神太累,我们只想领略普通人的快乐。
我们想学会一首喜欢的歌,可以用乌克丽丽边弹边唱。我们想学一支欢快的舞,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跟着音乐扭一扭。我们想学一门新的语言,出国旅游的时候可以用来向家人和朋友炫耀。
而这些技能,学习到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并且可以向别人展示的程度,根本不需要10000小时。
20小时学习理论
大量实验证明,掌握一项技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是,最开始的这段时间至关重要。
当我们开始习得一门技能,比如学习骑摩托车,或者一个新的乐器,刚开始我们往往手足无措,笨手笨脚,就好像感觉自己是一只母鸡被硬赶着爬上木架子。
可是当我们练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变得越来越熟练,这项新的技能不再那么陌生,我们需要进步的练习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在著名的学习曲线中,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个很陡峭的学习过程,来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阶段。
之后我们会经历一个平台期,这才是1万小时的练习真正开始起作用的地方:用大量的训练去跨越这个瓶颈。
对我们并不想在此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达到相对不错的状态”。
事实上只需要20小时。
从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到可以相对熟练的运用和掌握,只需要短短的20小时。
你没有看错,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20个小时!
20个小时,足够你简单地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学习画出一幅画,或者学习一支乌克丽丽曲子。
当然,在此之后,如果你发现自己对这件的热情和天赋,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成为真正的大师。
如何用20小时掌握一项技能
20个小时,听起来很easy。但是如何有效运用这最开始、也是最关键的20小时,需要一定的技巧。
著名的创业家、畅销书作家Josh Kaufman写了一本书:《前20小时:掌握任何技能最关键的20小时》。(《The First 20 Hours: Mastering the Toughest Part of Learning Anything》)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和我自己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5条法则:
01. 技能分解
20/80法则(帕累托法则)具有普适性。
一件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受这20%的影响。比如经济上,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政治上,20%的人负责做决策,80%的人只是追随和拥护。
学习一项技能也是,
任何一项技能,其实都是由很多非常细小的技能组成的。
这些细分技能之中,有些是“关键技能”,你必须先掌握它们才能掌握完整的技能。而有些技能,对于一个并不需要成为该领域专家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需要或者优先级并不是最高。
你需要找到那些20%最核心的细分技能,这将会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
比如学习乌克丽丽,最重要的是记和弦。
一本教程书里可能会记载上百个和弦,但是看看那些你喜欢的歌,真正反复出现的和弦只有4个:G, D, Em和C。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首不断重复这4个和弦的歌,然后反复练习它。
比如学习英语,你最开始应该关注的是音标、然后是语法,这些都是“关键技能”。
而词汇量是一个长期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不要拿着厚厚的红宝书,每次第一页没背完就放弃。
02. 积累足够的知识,可以做到自我矫正
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知道自己哪里犯错,并且如何改正。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才可以做到这点。事实上,你只要比你现有的水平多知道一点点就够了。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优化的过程。
首先,寻找3~5个好的资料的来源,比如书籍、网站、培训课程等等。
这些资料必须是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曲线,你可以用来参照自己学习的进展。
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被浩瀚的信息淹没。当你告诉自己:“等我看完这20本书,就可以学会弹乌克丽丽了”,这也许就是你拖延症的开始。
事贵精而不贵多。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曲线并坚持,而不是以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料为乐趣。
03. 清理学习障碍
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是“专注”这个词,永远不会过时。
专注意味着动脑子去练习,而不是机械性的无意识的重复。
Practice doesn't make perfect.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动脑子的练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号称“打破次元壁”的日本冬奥花样滑冰冠军羽生结弦,被披露每天练习的时间最多只有2小时。是所有冠军里,练习时间最少的运动员。
因为从小有哮喘病,羽生不能长时间留在冰场。但是只要是在练习,羽生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两百的专注,1分钟可以掰成10分钟来用。专注到编舞教练都被他的气势吓到不敢打断他。
已经退役的日本名将町田树说:“如果打扰他集中注意力,他会生气哦。”
你可以做到至少2个小时安静的看书,而不去用手机刷朋友圈、不刷抖音、不看综艺节目吗?
各种各样的噪音时刻试图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大量地分解并消耗了我们长时间专注学习的能力。
至少在前20小时,你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摒弃这些干扰,专注于想要学习的这项技能。
04. 硬着头皮反复练习,至少20小时
当我们开始学习任何新的东西时,我们会慌张,会觉得自己很笨。
每次犯错,我们会尴尬、自责。特别是年纪越大,我们越会给自己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不如小孩子那么敏捷和有精力了。
其实真正阻止我们学习新技能的,并不是我们的智力或者精力的退步,而是我们的情绪和想法。
我们会感到害怕,我们会想要放弃。
这些负面情绪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恐惧是如影随形的黑狗,我们无法摆脱它,但是我们可以假装无视它。
我们要做的,就是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去完成这头20个小时的练习。
告诉自己,只要20个小时,很快就会过去了!
20小时之后,我们会对这项技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掌握它,学习中一点点的进步也会帮我们建立自信心。
05. 拒绝碎片化,留够大段时间连续性练习
理论上,这20小时的学习并不是必须要分多少次完成。
你可以每天抽出一小时,也可以趁着周末集中强化练习。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段长时间的强化学习(专注是前提),效率要好于碎片化时间的总和。
因为我们每一次接着练习,会需要一点时间来重启大脑,回想上次学习的过程,思考这次该如何衔接。
如果我们可以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学习,就可以节省这段调整的时间,而且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就感,得到学习的正向反馈。
比如,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英语夏令营,可能要比你坚持几个月、每天半个小时的学习英语效果要好。
但是,长时间的专注学习会极大的消耗意志力。
时间越久,学习效率越低。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学习时间长度,是平衡效率和精力的关键。
最后,写给酷酷的小仙女们:
接触一样全新的东西,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可能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
一旦遇到挫折,1万小时理论就会蹦出来敲打你的脑袋:果然还是很难啊!
放弃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了啊喂。
这篇文章讲的是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论,然而我更希望大家,不论在任何时候,不论处于多么困难的境地,都不要害怕面对新的挑战,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更不要害怕从零重新出发。
勇气,才是让我们闪闪发亮的仙女棒!【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