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朋友聊天,说起出国(移民)后的经历,禁不住感慨,出了国挺想念国内的,多么希望中国越来越好!说到这里,两个人笑着说,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啊!
这两天我就老琢磨,为什么出国后想念祖国呢?仔细想来,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不论“移一代”走到哪里,去了哪个国家,身上都打着“Made in China”的印记。这印记如同胎记一样,一辈子都在那里,不会消失。相对于“移二代”,“移一代”和刚出国的人身上,这种印记特别明显。我见过很多加拿大的“移二代”,他们在加拿大出生、在加拿大长大,虽然父母来自中国,但他们没在中国生活过,或仅仅短暂生活过,中国对他们而言是个遥远的国度,抽象而模糊,因此他们认为加拿大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是加拿大人。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成长过的地方才叫故乡,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情。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孕育了你,你喝着她的水、听着她的故事长大,你跟她血脉想通,无论走到哪里,你身上永远带着她的气息,印记清晰而明显。所以,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移民的人,可能很喜欢移民后的国家(一般是西方国家),但生活上很难完全西化。
第二,中国人从长相到文化都跟西方差距很大。从长相上来说,无论走到哪,至少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东亚人。其次,我们的文化跟西方文化实在差距太大,从吃的用的到生活习惯再到为人处世的方式,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都跟西方不一样。因此在西方社会里,东方人(包括中国人)真的比较“另类”。当然在一些移民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另类”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各种族都可以自由发展。在这些国家里,还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中东各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他们看起来也会“另类”。从这方面来说,“另类”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另类”就不太好了,因为社会上提供的物质和文化消费会更多地倾向于主流群体,少数民族在这方面没啥优势。以华人为例,一些华人聚居的城市可能为华人提供的消费比较全面,比如北美的旧金山、洛杉矶、多伦多还有温哥华,这些城市都有不少华人餐厅、超市、商店、报社等。其他华人比较少的地方就不行了,压根很少看见华人超市和商店,想买点家乡的小吃解解馋都买不到,那时候肚子里的“馋虫”难免让人心生思乡之情。
第三,当你出了国,祖国就成了你“名片”上的一部分。这就如同你大学毕了业简历上一定会写着你的母校一样。当你还是在校生的时候,你可能对母校各种讨厌、各种抱怨、各种不满,但你一旦毕了业,无论你去了哪里工作,母校就成为你的一部分了,今生是你永远的印记。你可以自己说母校一百个不好,但绝不允许别人说她不好,其实出了国就是这个样子。在国内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发发牢骚挑挑国家的毛病,但出了国,要是来自别的种族的人说中国不好,我想很多人还是会努力维护祖国的,虽然会尽量客观,但还是很想通过辩论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好。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之常情。这样,一颗拳拳的“中国心”就出来了——不是不爱移民后的国家,只是历史是割不断的,“无情未必真英雄”,对于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有感情,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那么,作为“移一代”,一生在两个国家(或者更多国家)生活过,一方面有颗“中国心”,另一方面,又身在海外,我们有哪优势呢?又能做些什么来发挥这些优势并做出一些贡献呢?
我想优势主要在于知晓两国文化、精通两国语言,所以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做贡献:
一、多做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自己所在的西方国家。虽然说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但各国之间的深层次文化交流其实还是很有限的,如果移民们每个人能够担当起文化传播交流的重任,那么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肯定会深广很多。
二、当今社会是资源全球配置的社会,人员、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样的流动最需要的就是知晓两国文化、精通两国语言的人。“移一代”应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平时多留意身边的机会,将一国缺少的资源介绍或引入到另外一个国家,那么对国家和自己的发展都大有裨益。这里举个例子,曾经有个加拿大的“移一代”注意到加拿大有种四季常青的树木,并把它介绍到中国的北方种植,种植大获成功,该种树木成了中国北方很受欢迎的绿化树。结果这个有心的“移一代”和中加两国相关商家都因此受益了。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不是吗?
说到这里,有颗“中国心”的“移一代”你,会不会更加留意生活里的机会,为两国交流做出一些贡献呢?
让我们共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