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算是成功的呢?家长们一定都想过这个问题。是不是孩子考不上985、211类的重点大学,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呢?如果自己的孩子十分内向,不擅人际交往,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呢?是不是只有孩子出人头地,从政经商,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呢?
来自新东方的几位精英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成长远比成功更加重要。
新东方的家教方法影响了中国教育界长达20年,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等新东方9位精英高管,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中首次分享了影响他们成长的家教理念和具体操作经验,从父母和孩子的双重角度,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希望能够通过好的家庭教育,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快乐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让孩子更自信、更乐观呢?
作者介绍说,我们要采取积极、乐观、鼓励的教育,帮助孩子塑造“赢”的思维模式。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深处有幸福感,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他的认知能力,这是很多父母经常忽略的一点。
积极的家庭教育,基于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会思考、有目标、有理想。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心态是开放、积极、明朗的。
而消极的家庭教育则是控制、强迫和压制的教育,它会令孩子充满防备,紧张、消极甚至是逃避。
如果连我们都不去鼓励孩子,还能指望谁给他安全感和前进的动力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沐浴在积极地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他乐观、自信的品质。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徐小平念书的时候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他天生跑步就没有同学们快,每次体育考试之后,都会特别沮丧。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鼓励孩子。但是鼓励也是有技巧的,有的妈妈望子成龙,可能会对孩子说:“多多练习就好了!”“没关系,只要你加油,一定会跑得更快!”
但是徐小平的妈妈并没有这么说,因为真正的积极教育,并不是盲目鼓励,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进行鼓励。她对徐小平说:“你跑得不快还能坚持去跑,说明你勇敢,勇敢的人将来是可以做大事的。”
这句话让徐小平充满了力量,这种积极地引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激励了他去努力拼搏。
在积极的教育方式中,我们还要学会去培养孩子“赢”的思维,这不仅会让孩子更有动力,还可以帮他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麻烦,让他眼光更加长远,思维更有格局。
徐小平解释说,一个从小就被教育要勇敢不畏强势、大胆挑战权威、不甘接受失败、立志战胜强者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一定是一个令人尊敬、被人看重、让人信赖的人。
徐小平小时候被别的孩子欺负,他的爸爸把他打了一顿,还对他说:“不管是谁先动手,只要和其他孩子打架,都是你的错,我就打你!”这导致他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益,不敢挑战权威。
后来,徐小平经常用“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教育的自己孩子。狮子的妈妈从小就教它快跑,因为跑得快就能追上羚羊,享受一顿大餐;羚羊的妈妈从小教它快跑和急转弯,是因为这样就可以躲过不会急转弯的狮子,逃脱追捕。
徐小平告诉孩子:“狮子时刻想着赢,于是它有了王的意识;羚羊也时刻想着赢,但它的赢是不被吃掉,是能够逃亡。这种生命定位,让羚羊一生充满恐惧,成为弱者,因为羚羊追求的最大胜利,仅仅是活下来。”
我们也要反思一下,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灌输的是“赢”的思维,还是仅仅只是“生存”的思维呢?
我们不鼓励孩子打架,但如果真的无法避免,那就一定要让孩子争取能“赢”。如果体力不够,就用智慧去战胜对方。即便无法战胜,哪怕是双赢,也要让孩子努力去“赢”。
让孩子拥有“赢”的思维,不甘心落后,不惧怕权威,他才能有勇气和力量。
作者提出,除了要培养孩子“赢”的思维之外,我们在平时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而不是盲目地任其发展。
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做好设计,经过深刻的思考。如果不思考,我们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就无法把孩子成长中每个阶段所需要培养的东西变成他的良好习惯,帮助他形成健全的人格。一个缺乏健全人格的孩子,在走上社会之后,也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想要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我们和家人在教育理念上,就一定要达成共识。举个例子,孩子不想坚持练习弹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妈妈感到十分忧心,对他说:“做事情就要坚持,如果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前面所有的努力就都半途而废了。”但是奶奶却不以为然,在一旁泄气:“小孩子懂什么?平时上学已经很辛苦了,就让他玩一会儿么。”爸爸连忙打圆场:“钱都交了,该学还是要学的。”爷爷立刻就看不下去了:“又不是要当钢琴家,差不多行了,把我孙子累着了怎么办?”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不同,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断地出现分歧。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不允许,但是爷爷奶奶说可以,他们就会觉得,价值观这种人生最重要东西,是可以因人而异的,是可以协商或者打个折扣的。
时间长了,孩子便懂得见风使舵,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原则,是非观也逐渐模糊,犯错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逃避和推卸责任。
所以,我们必须达成共识,那就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庭成员中必须坚持一个声音、一种态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困惑、不茫然,内心充满正向的力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和创新,锻炼他的各项能力,让他在竞争中获得成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失败,因为试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如果孩子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比如孩子想要参加演讲比赛,但是他的口才并不是特别好,十分犹豫。我们就要鼓励他:“你敢于参加竞赛,这已经让我感到非常骄傲了!”“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去请教一些演讲专家。”
孩子只要勇敢去做,并且尽了力,我们就应该为他高兴。他至少对“竞争”和“机遇”有了切身体验,无论是否能够得奖,都是非常珍贵的人生财富。
如果孩子在竞争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会变得更加自信,也会懂得如何去更好地抓住机遇。这些人生机遇也会刺激他不断地确立更大的人生目标,让他获得更多的成长。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是他的导师和领路人。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身上的种种表现,正是父母自身的投射。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周成刚小时候在院子里踢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他以为爸爸肯定会打他,但是爸爸除了给人道歉、赔偿之外,并没有碰他一根手指头。爸爸告诉他:“君子动口不动手。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要跟孩子讲道理。”
爸爸的教育方式,对作者影响很大,后来,周成刚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从没动过打他的念头,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与孩子沟通、讲道理。
作者解释说,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绝大多数孩子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进行自我确认的。评价孩子的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认真学习和思考。
有段时间,周成刚一直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陪伴。他发现,孩子变得缩手缩脚,沉默寡言。于是他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犯了极大的错误。
他给了孩子太多的负面暗示,经常说孩子“真笨”,动不动就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在朋友面前,为了表示谦虚,他说:“我的儿子不行,挺一般的,不能和那些好孩子比。”
结果孩子就淹没在了这些负面信息里,接受了自己笨的定位,这就导致孩子失去了争先的动力,甚至变得自卑。
发现问题之后,周成刚进行了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走出了被负面信息所笼罩的阴影。
人无完人,父母也会犯错,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时,就要及时反思,调整自我,跟孩子共同成长。事实上,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教育自己。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三条诚恳的建议:首先,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能觉得自己是家长,就可以肆意妄为,要从小引导孩子,帮助他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更积极、更自信;其次,我们要遵循“兴趣第一”的原则,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更愿意主动学习;最后,我们要允许孩子失败,要让孩子懂得,失败只是暂时不成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孩子有勇气和毅力,能够坚强地面对挫折,成功只是迟早的事情。
孩子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孩子的品格和道德教育得好与坏,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优秀品质,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几条非常实用的建议:首先,我们要学会积极的教育,让孩子拥有“赢”的思维,变得更自信、更乐观;其次,我们要有计划地去培养孩子,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能力,让他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最后,我们要懂得反思,做孩子的表率,用行动影响孩子,与他共同成长。
让孩子在爱的家庭氛围中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