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没法完全的给出自己,在这种前提下,又期待别人能完全的理解自己,这其中产生的落差,会产出孤独。人的不完美,人的缺口,会使人本能的想要补全自己,在对孤独的排斥,和完美的追求中,人需要和其他的主体产生联系,发生社交,我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会产生喜欢,崇拜,爱慕等一系列的情绪,然后会发展出朋友,恋人,等类似的亲密关系,期待在这种关系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彼此分享我们感觉到的不同的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感官,但是仅仅是喜欢或者说是对对方身上补全自己的难以抗拒,它并不足以使关系长久的维持下去,我们按照本能行事,也就是说在遵守一种既定的规则,人的理性却会使我们做出不和乎规则,违背本能的行为。我们会经常的见到,人会主动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喜欢的人。一段关系的开始看似深思熟虑,却恰恰是本能的驱使,意志的产物,充满了感性与冲动。而关系的结束,看似是一时冲动的,没有过多思考的,却恰恰是充满了理性,及其冷静的选择。而究竟是怎样的思考呢?
《人性的弱点》中举出了人不可或缺之物
1.健康长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金钱,以及金钱能换来的东西
5.来世灵魂不灭
6.性生活的满足
7.子女幸福安康
8.被重视的感受
而在人际交往中,唯一共性的就是被重视的感受,所以通常这也很可能是我们选择结束一段关系最主要的原因。
在现实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他不珍惜我,我总是被忽略,在特定的节日没有收到礼物,我提的意见被忽视了,这都在指向同一个涵义,不被重视。
而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在接触中我们发现,和我们保持联系的亲密关系的对象,他本身缺少价值,从而,我们不会在意会不会被这样的人重视,他的重视本身就是不被重视的。我们无法在没有价值的人身上获得满足,就像我们不会在意路边的乞丐对我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