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上,看着儿女各自的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A的妈妈面脸愁容,手指着女儿的额头,“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笨啊,我怎么会有你这么笨的女儿……”随即转向同坐的家长,“我们家A就是懒,从小就懒,回家我都没见她看过书……肯定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不然怎么会笨到这个地步……哎呀,可怎么办啊”妈妈还在喋喋不休,女儿已经泪流满面。B小声的问向妈妈:“我考的也不好……”B的妈妈看了眼儿子的成绩单,天,数学29分!B妈发挥自己胸有激雷,面如平湖的本色,努力的笑了笑,“看来你是遗传了妈妈啊,妈妈也时常搞不定那些难缠的数字。”儿子却说:“妈妈,其实我知道,最近因为我打球太多,才耽误了学习,下次,我一定能考好。”
你是上面的A妈还是B妈呢?
乐观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也会比较高;那些终日抱怨的人,往往也是人生的悲观者,遇事往往半途而废自暴自弃。
或许,有许多爸爸妈妈仍然没有感觉到乐观与悲观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那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我们就会知道,因为态度的不同,孩子们会对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很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
实验者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马房里。不久,实验者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你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悲观的孩子仍在哭泣。
实验者叹了口气,走进马房,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什么。
乐观的孩子得意扬扬地向他说:“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我正在找它呢。”
还有一个生动的事例,半杯牛奶的故事。当牛奶不小心被洒出了一半时,悲观的孩子在盯着洒在地上的牛奶懊恼,乐观的孩子想,幸好还有一点我能喝。
这就是乐观与悲观带给两个孩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他们因为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对不同或相同的事物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与判断。
其实'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悲观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给了我们方法。
他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
首要的第一点,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你的风格既是孩子的风格!我们都清楚原生家庭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我们已经习得父母的种种,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塑造更好的原生家庭吧。
就像一开始文中的A妈,难免女儿不会是个积极的悲观者。
孩子就像海绵,不但会吸收你的话,还会吸收你讲话的方式。因此,即便是批评孩子,也要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的、个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不要否定孩子的性格,给孩子贴标签。
莉莉捉弄五岁的弟弟,她骗弟弟,若不听自己的话,他就会被妖怪吃掉。
她妈妈是这样批评她的:莉莉,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你教弟弟玩游戏,还跟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对他一点都不友好。小孩子都害怕妖怪,你这样吓他对他一点也没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莉莉,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这位妈妈的批评方式很理想。她指出莉莉一向是个好姐姐,今天的不良行为是暂时的,还用实际的例子也就是莉莉会跟弟弟分享玩具,来说明她的问题不是普遍性的,这会帮助莉莉维护自尊心和对之前良好表现的自豪感。同时,她告诉莉莉,必须向弟弟道歉,并且如果继续捣蛋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这位妈妈也没有把原因归罪到莉莉的个性上,而是指出莉莉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行为,避免了莉莉给自己打上顽皮小孩的标签。
当父母不自觉地用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信息批评时,孩子就开始获取了自己的悲观模式。当父母责怪特定的和可以变化的原因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着重于特定和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