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读者或者朋友在陌山后台问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例如:
你们在咨询的时候,会不会给我建议呢?
我和朋友也经常聊天啊,心理咨询不也是聊天么?为什么心理咨询会有治疗效果呢?
如果你们不给建议,那咨询到底可以帮助我什么呢?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聊天)帮助一个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通过谈话帮助来访者清晰ta的身份,清晰ta的内在感觉,让ta可以获得一个关于自己的确定的存在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喜欢找朋友聊聊。
因为在困境之中,我们容易感觉到一种不确定感,犹如陷入一片迷雾之中。
我们问出的问题,就像在迷雾中扔出的一块石头,我们希望听到石头撞击某物发出的声音,在迷雾中得到回应。无论是“咚”的一声,还是“咣”的一声,都能在我们在迷雾中获得确定感。
这个时候,朋友或者咨询师的功能暂时是一样,就是给予我们确定感。
而存在感是如何获得的呢?
当我们在迷雾中扔出一块石头,我们期望听到的是“咚”一声,但是对方回应的是“咣”一声时,我们会感觉被否定,感觉没有被理解到,于是我们会一再的重复诉说自己的故事或者困境。
当对方能够理解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能获得存在感——被看到的感觉。
因此,谈话只是一个形式。咨询师通过谈话所讲出来的内容,是ta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关于来访者的方方面面。
心理咨询就是把咨询师所看到的关于来访者的状态和模样,不带评判地告诉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镜映和情感回应中,来访者可以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来访者通常都是带着现实问题来寻求帮助。比如,一个来访者遇到婚姻问题,ta在咨询中就会希望咨询师给予ta关于婚姻问题的帮助。
咨询师是如何帮助来访者呢?咨询师通过谈话,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在婚姻里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在关系里,以前ta是什么感觉,现在ta是什么感觉,这些感觉是如何发生变化;ta期望的感觉是怎样,ta是如何与期望的关系渐行渐远。
来访者M正面临丈夫背叛自己并起诉离婚的现实状况,她内心渴望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人内心连接紧密,彼此能够敞开心扉把各自的困扰说出来的这样的关系。
但实际上,M并不能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每当她面临需要表达需要的时候,她会用生硬的夹带着道德感的指责意味的话与丈夫沟通。
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帮助M看到自己在关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卡在一个怎样的困境中,并给予她情感上的回应。
来访者想要知道自己是谁,只有ta自己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给ta做反应,ta是没有办法获得关于我是谁的印象,也没有办法获得确定感和存在感。
心理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从小长大过程当中,因为种种原因,使得一个人在需要获得别人恰当的反应的时候,可能错失或者缺失机会。
在很多关于形成“我是谁”的印象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缺口。
心理咨询通过和来访者一起探索和修通,在这些缺口的地方,关于来访者自己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一些怎样的感觉有盲点。
ta在缺口这里无法形成关于自己是谁的认知和感知,对自己的状态感到迷茫困惑,因此不能形成对自己的关于我是谁的印象。
如果没有形成这样的印象就会形成种种的心理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会演变成对环境的适应问题,或者对现实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者在关系里面的存活能力等等。
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心智化功能去帮助来访者了解ta自己是什么状态。心理咨询,就是要告诉你,你是谁。语言只是一种形式,真正使用的是咨询师心理的能力。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咨询师就像是一面镜子,不带个人的喜恶,不参杂个人的情感,来访者呈现什么样子,咨询师就去镜映来访者的每一个样子。
当咨询师在治疗中紧随每时每刻发生的变化,咨询师就开始了解来访者关于过去的体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镜映是不断出现的。
每当咨询师通过不评判的方式如实反馈给来访者,来访者会在咨询中得到不断的镜映,从某种意义上,也是ta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每一次这样细微的小组织的链接、不断修通来访者内心与自己缺失的部分,来访者内心对于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会有一种重新开始认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