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05年以来,历经制造企业从人事、行政到生产不同管理岗位,回望过去近20年的历程,探索与迷茫交织在一起,不知所以。
管理很简单,不就是安排别人工作吗?未曾深涉管理的人都这么说。管理好难,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成预期,甚至背道而驰,太多的管理者备受煎熬。
曾经,在备受煎熬的同时,坚定地相信,管理一定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一定存在有效的方法,不然,就没有卓越的企业存在。
当曾经一度辉煌的企业轰然倒塌的时候,不仅疑惑,曾经支持这家企业成功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就会无效呢?
1
去书里寻找答案,是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念。在2006到2010年从事人事行政工作期间,阅读了关于制造工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现场5S、设备管理、品质管理、仓储管理、材料管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书籍,也坚持参加生产会议,看到层出不穷的品质、安全及浪费现象,认为只要按照书上写的去做就好了,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问题。同时,希望自已能有生产管理的机会,践行从书上学到的知识。
算是如愿以偿,从2010年开始,无论是负责生产部门,还是负责多部门管理,一直没有脱离生产管理,实际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书上写的理论并不好用,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关于制造工厂管理应有的标准。
2
工厂里面的人,总是不按管理者意图进行工作,交代的工作不是走样就是相反,总之,结果不尽人意,追究责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没有错。
工作教导、倾听与沟通、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等是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甚至看了马斯洛的全套书籍,同样是心理学家,为什么马斯洛跟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当初拜弗洛伊德为师,佩服之致,后来为什么就分道扬镳、另立门户,于是,开始看弗洛伊德、荣格,其实,都没有看懂,最多也是似懂非懂。边学边用,时而有效、时而无效,看书时的欣喜总是被工作中的困境强暴。
3
后来,发现一个部门多么用力管理,并没有多少用,最多也只能是提升短期业绩,工厂绩效及持续发展是多部门协同的成果,表面上看,销售接单,生产部门生产产品,销售价格市场已经决定,是否赚钱,就看生产部门的管理水平,只要生产部做好材料及工时定额管理、浪费可控、废次品可控、消除退货及客诉,想不赚钱都难吧?事实上,采购部对供应商管理关系到材料品质和交期;人力资源部对员工选、用、育、留、晋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岗位操作稳定性及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如果财务部没有进行管理会计分析,就不能给营销、采购及生产部门以准确的数据指引,总经办对各部门的要求失去数据支持,谈何经营管理?如果营销部不具备对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趋势,研发部以什么依据开发产品?没有满足消费需求新产品的持续推出,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剩下就只有价格战了。另外,营销部未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时间及资源如何分配?没有明确攻克的潜在客户名单并付诸努力,如何获得可供生产负荷的订单呢?如果研发部技术储备不足,怎么可以接得住营销部的开发需求?如果行政部没有发展政府关系、不具备公关能力、内部沟通协调环境不通畅,工厂失去了内外部的良好环境,对经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生产部现状只是集中反映了各部门协同的表象,并非一个部门的事,很多企业在生产部作文章,换经理,注定是徒劳,这就是恶性循环的原因。
于是,我一口气买了全球管理界关于制造业各模块权威书籍,精心阅读,寄望于此找到制造企业持续经营的药方,这是2014至2017年期间的事。
那段时间,对书中的理论深信不疑,但是,如何行动?成了打不开的结,管他如何使用,把书读完了再说,那几年推掉所有非必要应酬,除了上班,就是看书、作笔记,可能有一些帮助吧,并没有证据。
4
2017年,因朋友圈一篇《非连续性》的文章,下载了混沌大学APP,被李善友教授《认识革命》课程吸引,加入混沌大学,泡在混沌里面两年多,认真听完每一节课、写作业,修到1037学分,遥遥领先厦门福州分社第二名500多分,通过举人、进士答辩,参加了无数次线下活动与交流,一年两度的教授大课,学会了一堆混沌黑话,诸如第一性原理、非连续性、熵增定律、量子力学、心理误判、看不见的手、分形创新、破界创新等等,同时,买了课程里面提到的所有书籍。
2017到2019这个阶段,头脑里面的知识空前繁荣,好像逢人不说就要爆炸一样,特别是对战略管理理论情有独钟,这么好的理论,为什么很少有管理者重视并使用呢?于是,只要有说话的机会,就是战略管理。
5
当我到另一家工厂,准备将满腹理论付诸行动的时候,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该质疑知识,还是质疑自己?我选择了质疑自己,是自己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影响他人并形成协同的技能。
在咨询公司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使用对方的语言,每一个问题直指要害,每一个指令都是对目标负责。
反观自己,就是一个蠢货。
从工厂到咨询,是对自我的探索,庆幸当初的选择,尽管很疼。
6
重新回到工厂,不再讲“道理”,不再说“黑话”,唯有立足现实、厘清现状、解决问题,打开通道,不断把对方的意见放进来,共创共建。
猛然想起,一位挚友说过的话,“我们看书,不是为了记得,而是忘记。”
对于管理,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7
因“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买了《管理百年》这本书,4月份的时候在丽水看完,其独特的批判视角,独辟蹊径。以下观点和思考来自此书:
科学管理
20世纪初,泰勒发现管理是一门科学,并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将劳动生产力提升了50倍,奠定了整个工业革命的管理基础。
福特是首个倡导大规模生产的人,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福特公司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工业奇迹。如果泰勒的科学管理是真理,福特就会一直辉煌下去,但是,于1987年被通用公司超越,1991出现巨额亏损。
组织实践
韦伯、巴纳德为企业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3年,斯隆就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创建了一支高度专业化、冷静而精明的管理团队,利用可靠的信息做决策,而不是直觉。
1943年,德鲁克入住通用汽车,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公司的概念》。
通用汽车公司在当时被公认为是组织的典范,到20世纪60年代末,斯隆在集权和分权之间维持的精妙平衡不见了,正是当年成就通用汽车公司的辉煌制度,使其陷入困境之中。
通用汽车公司显然辜负了自己辉煌的过去,正如福特汽车公司也辜负了当年的创办人。
“人”是工作的核心
梅奥,首先发现了“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泰勒发现了工作,福利发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是“人”在完成工作。
“最好是把有机生物想成均衡状态下的若干变量,任何一种变量发生变化,整个组织都会随之改变。”@梅奥
“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福莱特
在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伟大公司,都在践行新的人道主义精神,比如,1937年创办的惠普公司。
营销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可口可乐、箭牌口香糖、万宝路、假日酒店、麦当劳等品牌的崛起,营销理论横空出世。科特勒提出“营销组合”的四大要素,即4P理论:产品、价格、地点和推广,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可是,不到十年时间,被4C理论稀释。
激励理论
当企业意识到,提高工人效率是改善绩效的关键。“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深入研究激励问题,包括:麦格雷戈、马斯洛、阿吉里斯、赫兹伯格等。
产生了一系列激励理论,比如: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Z理论等。确实,这些理论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目标管理
德鲁克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管理学大师,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可以说是管理者必读之书,其真知灼见至今对每位管理者产生影响,“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的实践》提出的重要概念。
战略理论
战略理论大师钱德勒,开企业历史研究之先河,代表作《战略与结构》。钱德勒把战略定义为:“制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行动,并分配必要的资源。”战略先于组织结构而形成。
战略管理大师安索夫,提出战略及规划决策的理性模型,他认为:“应该有一种在企业内制定战略决策的实用方法,而且所有人都可以运用它。”于是,他区别出4种不同标准决策类型,分别是战略决策、政策决策、项目决策和标准化经营程序决策。”
明茨伯格,这位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指出了管理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认为,战略规划实践存在三大缺陷:
1)假设连续性可以预测;
2)规划者脱离了组织的现实;
3)“战略决策可以公式化”的假设。
我认为,明茨伯格道出了战略规划误区的真谛。
在理论家的完美世界里,公司酝酿出战略,创造出整齐的组织结构。可现实是一团混乱,战略与组织结构也错综复杂地纠结在一起。
创新实践
瑞文斯在成为英国国家煤矿委员会首席教育和培训主任后,着手实施自己的设想,两年以后,经过实践,坚定了原来的想法:让问题暴露出来,并在“患难与共”的小组里分享讨论,这就是学习的源头。采用此方法的班组,效率提升30%。
20世纪70年代,沃尔沃公司发展良好,实现持续20年的销量增长。在公司总裁吉林哈默的领导下,尝试新的作业方式、民主化水平高,员工列席董事会,采用创新生产流程,专门为工人开展小团队合作设计。
质量管理
戴明、朱兰,这两位质量管理大师,在日本工业界产生深刻影响,多年以后,同样在美国产生巨大影响。戴明德14条原则,朱兰提出的9个步骤,一度被企业视为管理天条。
有的企业接受了这些思想,并努力践行,却未达到预期。典型的柯达,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公司开展质量管理运动,1991年,宣布斥资重组。
质量管理并非灵丹妙药。
五力模型
波特,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代表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发展出著名的“五力模型”: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业内一度以为五力模型能够解答所有难题,但以当今眼光看,把它看成一种唤起疑问的手段更为恰当。
领导力
“企业管理的问题在于,我们一味沉迷于工具,却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我们的工具侧重于衡量和分析,可以衡量成本。但光靠这些工具,我们并不能准确地阐明员工的价值所在。”@《追求卓越》
“擅长预测变革需求并领导变革的人和组织。造就差异归根结底还要靠人:领导者不但能帮助人们创造差异,还能引发大规模、大范围的系列变革。”@坎特
领导者是企业最后的壁垒。
当经理人们抱着脑袋发呆时,领导者能给予他们希望,在一个饱受悲观和混乱折磨的世界里,领导者能带来清醒和乐观,他们不用框架、矩阵去解决企业沉疴,而是调动人的力量去迎接挑战。
企业再造
20世纪90年代,CSC指数咨询公司创办人钱皮和哈默最先提出企业再造概念。钱皮和哈默的《企业再造》成了超级畅销书,CSC指数咨询公司成为世界上大规模的咨询公司之一。
企业再造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所谓的白纸构建流程,忽视了组织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在行为方式上的演化;
2)企业重组显得缺乏人性;
3)企业最不可以搞革命。
管理再造应该解决三个关键领域的问题:管理角色、管理风格和管理制度。以如今之眼光看,企业再造的错误就在于它没有首先解决管理再造的问题。
企业再造打破了一种僵化形式,又以另一种僵化形式取而代之。
结语
管理需要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改进,管理者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
公司是一种活的生物,这种生物所做出的行动决策来自学习过程。
绝大多数的理论、模型都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以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本来就是荒唐的事情,因为对经验的总结无法穷尽当时的方方面面,同时,环境总是在变化,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重复昨天的故事;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边界,没有考虑适应边界的照搬照抄注定是灾难。
企业管理,不可能存在固定的模式,唯有立足当下、尊重事实,重新定义“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并实行之。
202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