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情绪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一阵风,也可能是一个梦......
我不理解人为什么会做梦,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有人说做梦源于消化不良,哈哈。为此我还专门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不过至今没有看完。我觉得梦境本身远远比关于梦的相关理论要有意思的多,也可能我习惯于活在即刻当下,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再去深究吧。
但是做梦真的很影响人的情绪,往往让人有才下心头又入梦境的艰涩感受。前天晚上的梦就是这样,梦着不愿意醒来,醒来又不愿意动弹,感觉整个人的灵魂好像被困住了。
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一部电影----《盗梦空间》,我就特别佩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脑子,他能让演员把现实和几层梦境演绎的如此离奇,我想克里斯托弗诺兰肯定也是个会经常做梦的凡人,虽然他是导演天才。
梦境再好,现实才最为紧要,人终归得回到现实当中。为此自己拎着梦境里零零星星的记忆碎片,走到书柜前,突然想翻看一下自己过去的日记,有几本都是上锁的,自己根本不清楚里面写了什么,用手摩挲着日记陈旧的封面,心里嘀咕着:等老了真的想看时,看来还得砸锁啊。
最终自己选定了一本没有上锁封面是黑色的日记本,打开才知道那是自己在广州时写的日记。那个时候一个人孤身南下,终日形单影只,感觉日记沉甸甸的,下意识觉得自己真的是没少和自己拉呱啊。
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读,那些沉睡已久的记忆好像慢慢苏醒了,结合着日记内容,脑子顺便在回溯着那段生活里所认识的人所经历的事,桩桩件件,如数家珍啊。
读着读着,突然有种“不太相信”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开始怀疑那些日子自己真的经历过吧?作为一名律师,在白纸黑字面前,居然还有想“矢口否认”的念头,这可能是种职业病吧。
但是千真万确,日记中记载的点点滴滴,自己真的都曾亲历过,只不过之于现在而言,那个时候的自己仿佛已经是个逝去的“个体生命”,曾经活过,也死了曾经,看来死亡真的是个慢慢的过程,它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只不过一息尚存的我们,忙碌的没有时间觉察而已。
活着的意义究竟又是什么呢?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所交往的人,所有能够触手可摸的东西,终究都会进入记忆,甚至会被记忆所埋葬。那些曾经,那些曾经的曾经,难道都不是让你的记忆打包入库了吗?这就形同于一个巨大的储物间,里面堆的箱子越来越多,有可能模样相近的也不在少数,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连你自己也会忘记了其中哪个箱子里装的是哪些东西,如果有需要,你真的还得靠标签去打开去查看,但是箱子种类太多数量太大了,总有那些挤在犄角旮旯里的东西永世再没有被翻腾出来。
这就是自己看自己所写日记的感受,相当的惆怅,甚至有点悲壮。那么日记到底是该写不写?写不写?写不写呢?我个人的想法还是应该写,否则随着岁月的流逝,你连箱子的踪影都看不到,更不要说找到具体的物件了。自己感到欣慰的是写下了那么些日记,遗憾的是终究还是漏掉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幸亏还活着,虽然心里对“空”这个字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我知道一只大大的空碗中不是什么也没有,它绝对承载着让生命继续下去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空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面对一切逝去所带来“虚无”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练就了一种本事,给这种本事命名为“关门”。就是如果我认识到一个人、一件事终将成为过往,我已经站在离去的门口,那么我肯定会在离开之时,顺便把钥匙放在这个我迅速就会离开的房子里。当门“嗒”的一声被我锁上时,自己还会站在门口定定的想:永世再不打开!!从而转身大踏步往前走,几乎从未有过例外。
现在反观,我觉得那是一种即刻当下的“独处”能力,不追逐过去,不迷失于未来,我就喜欢活在即刻当下。由此我倡导了一个“点,线,面”的活法理论,即:人把每一天过好了,一天一天一个月就过好了;一个月一个月过好了,一年十二个月就过好了;一年一年过好了,一辈子就过好了。
所以任何放不下过去想着未来都是纯属扯淡,我们正确的活法是: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好好活在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即刻当下,那样我们的人生就必然会是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