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一位来自在线短租软件“蚂蚁短租”的房东,将位于杭州的一套婚房出租给一对年轻夫妻。6天后却发现家中被“洗劫”,损失共计2万元左右。
这种现象是尚未完善信用体系的表现。此事件发生后,势必会打击一部分原本有意愿出租房屋的人,造成了未来市场交易双方的隐性损失。
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越来越需要使用信用资源来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共享经济的发展,如果有征信系统的帮助,那么损失会降低很多,未来能够产生更多的共享事物。
信贷行为同样需要征信业务的支持,最近政府为了防范风险,严防消费贷进入购房首付贷。如果有征信系统,银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判断成本,就能评判能否可以向此人贷款。
从单一信用风险到资产预测、破产预测、偿债预测、收入预测等细化风险;从简单评分系统到对接定制化客户应用和工具;从盲目生产到找到潜在客户;整个社会都在需要征信系统来提高效率。
2015年1月央行下发通知,同意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但此后央行一直没有发放个人征信牌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4月21日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说,这8家机构还没有一家达到监管标准。
央行没有放开个信征信拍照,应该是没有想好,这件事到底由谁来做比较好。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或者两者共同主导。其实我国可以借鉴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
美国个人消费往往采用电子结算,个人相关的财产信息、信用状况等都能通过互联网检索查询出来。
美国的征信产业有4个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形成产品和产品应用:金融和零售等机构免费提供;公共部门的数据交由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简单处理后,收取一定费用;征信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并收取费用;主动到相关企业或个人工作地调查收集,自身承担相应费用。
征信公司有偿向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商、甚至用人单位等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消费者每年也有一次免费向信用评级机构查询自己信用分数的机会。
基本可以看出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模式的征信系统,在此系统下生产征信产品然后贩卖,既然有利可图就会人逐利,系统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能够不断完善而且发展快速。
具体操作是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负责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的收集、整合和处理。各类信用报告机构通过商业化运作形成个人征信体系,依靠行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具体的运作细则,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以大公司为主体的征信咨询管理系统,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商业征信服务。
美国征信系统广泛的应用和长期的发展,养成了人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个人信用分数的习惯,平时都在有意识地积累信用分数。我国也应该早早树立“信用”观念。
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互联网的作用,推进物联网,这都需要征信系统来划定征信范围、边界,然后高效的为整个社会服务。商家通过了解客户的诚信状况,来制定自己的策略;银行利用了解客户的履约能力来找准资源配置方向。
不过,征信系统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更容易造成歧视,扼杀很多可能性。是人都会犯错,一旦曾经的错误进入征信系统,很可能造成失败的人,再次爬起来显得困难。所以如何使用,什么人可以用都是问题。不过只要利远大于于弊,就有存在的必要。
中国的征信市场正在“市场化”和“中心化”的路径之间不断的探索前行。征信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讨论,也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讨论。
总之,中国征信市场起风了,需要即可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