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没有文化
小宇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小宇的妈妈说她上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扫盲,第一天上学,长江的“江”不会写,被小宇的姥姥狠打一顿,她也没法去学校了,之后在家看着鸡别吃自家田里的稻子,插秧、拔猪草……就这样到了19岁,家里给她相亲嫁人了。
小宇的爸爸说他比较幸运,上到了二年级,听说他的同学现在记的都很清楚,见面如故,小宇每每听到都会笑着嘲笑他,因为就上两年学,爸爸还是觉得自豪,有同学的感觉就是很好。听说小宇爸爸不上学好像是因为家里没钱,上不去学,那时候连吃饭都是问题。
小宇爸爸父母就是70年代的,小宇经常自嘲说自己是“农n代”。那个时候父母真的是家穷无法上学,父母的父母也没有教育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底层人民放弃高考吧!
02 农村里没日没夜工作的父母
19岁的父母结婚了,20岁有了小宇,还是孩子的父母有了小宇,小宇经常说真不知道自己怎么长大的。
结婚之后家穷四壁,小宇的爸妈去窑厂干活,一天十几元,每天没日没夜的做,还没有吃的,后来小宇的爸妈开了一个作坊:做豆腐。听说人生三大苦事之一就有卖豆腐,卖豆腐的同时养猪,没日没夜的工作,生活有了起色。后来豆腐不卖了,开始收稻子倒卖、卖粉丝、卖面条等等,能在农村做的生意,小宇的爸妈几乎做了个遍,这个世界没有辜负努力的人,家庭慢慢不愁吃了,之后流行外出打工,贫困县的他们来到了陌生的一线城市。
03一线城市的“打怪升级”
小宇父母来到一线城市,小宇在家陪着生病的奶奶和爷爷。小宇暑假的时候会来到大城市和父母一起住、他心目中的大城市不是五光十色的灯光、高楼大厦、而是一间很小的房子,放了一张床,剩下一条很窄的走廊,做饭在小房子的门口搭了一个灶台。
小宇对看见的城市充满了失望,这时候已经初中的他来到爸妈这边,每天负责做饭、洗衣服和等待劳累的父母回家。小宇印象很深,有一次妈妈外面扫垃圾扫了一夜,赚了100元,刚回家吃口饭,有人门口吆喝一声,还有工作,一天120元,问我妈去吗?妈妈吃在嘴边的饭犹豫一下,说了句:去。小宇忘记有没有流泪,只记得那句“去”刻在了心里。小宇的爸爸每天在工地跑来跑去。
小宇第二个暑假来到一线城市,这时候爸妈租的房子比之前大了一倍,其他变化不大,而且住的地方电费3元一度,黑心的租户只想赚农民工的钱,所以那时候夏天很热,父母舍不得开空调,一间房子两张床,一个电风扇,爸爸经常看小宇睡着了还把电风扇方向只对着他们吹,夜里,小宇经常大声喊:电风扇,我快热死了。小宇的父母赶紧把电风扇对着小宇吹。就这样过了好几年。
记不得哪一次暑假,小宇来到爸妈的城市,爸妈做了生意,发现租的房子是两室一厅,电费也便宜,舍得开空调了,但是爸妈依然非常忙碌,小宇继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为父母减轻劳累。
等小宇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在城市租的是三室一厅,父母依然很忙碌,像在农村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
等小宇大学的时候,日子宽松一些,在一个市买了房子。
等小宇研究生的时候,父母在那个打拼的一线城市全款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04 转移努力的品质到学习
小宇的父母经常说:不上学,就和我们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也许有个好生活,也还不错。小宇父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知道小宇不会这么选择。小宇不想像父母一样在工地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是成绩不太好的他,如何逆袭考上大学,他记得高三那一年,支持他的信念就是他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公务员。遗憾的是2012年高考,他只上了一个二本院校。不屈服的他最后考研考上了985院校,最终他没有如愿成为公务员,但成为了一名高校辅导员,他说,他很幸运,也很感谢父母,因为父母让他看到努力的意义。
小宇的父母一直努力的生活,每一步走的踏实,当生活富裕之后也对生活敬畏三分,一直认为努力的人才有好的人生,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文化教出大学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