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习惯”这个词。比如“优秀是一种习惯;坚持,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等等。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
习惯,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距。习惯,也让有些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比如:连续十多年,每年推出一部新作品的日本知名小说家村上春树有这样的习惯:每天跑步十公里写作四小时,一跑竟是二十多年。另外一个例子: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之所以妙品等身获奖无数,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每日两千字”不完成不开门的写作习惯。可见,优秀的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秘密武器——好习惯以及对其的长期坚持,因此,他们才愈来愈优秀。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善尽美,生活也越来越好。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多养成一些好习惯,并借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或扭转自己的人生。但是,坏习惯的力量常常强大到出乎我们的意料,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也不如我们想象的容易。那么,如何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呢?这里分享五个方法:
首先,坚信自己能改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身体服从自己清晰的思想,从而产生行为。思想可以激活生命的机能。所以,整个身体可以被思想改善。” 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暗示,通过经常暗示,反复加强这个想法,直至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变成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信仰。日本作家熊谷正寿正是通过这种长达十五年的暗示(并辅之以其他成功因素),才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的。所以,用积极的暗示“我相信我可以我能行”来取代大脑中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吧。没有相信,就没有发生。
其次,现在就开始行动。
当给自己做好了小小的心理建设后,就要及时行动,拒绝拖延。每拖延一天,就会让惰性再一次占了上风,就会被懒惰或原来的坏习惯所操控。而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状态,因此,现在就是改变习惯的最好时机。而今日的选择又会决定明日的状态,因此,为避免殃及未来,当下积极主动,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体现。
第三,让渴求驱动习惯。
为什么有的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却仍然很难坚持下去?为什么当生活压力或关键时刻到来时,原本养成的习惯会失效,导致又不自觉地回到原来的旧习惯?比如,烟民尝试戒烟很多次,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减肥的人节食若干天,最终却又反弹回来。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习惯,是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可见,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若没有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也就很难形成正循环,自然也就体会不到习惯带来的好处,更难将此坚持下去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在论文里说:当习惯特别强时会让人出现一种上瘾一样的反应,于是,“需求变成了让人沉迷其中的渴求”,这种变化让大脑进入了自动运转的状态,“甚至在丧失名誉、丢掉工作、无家可归和失去家人这样很强的抑制作用面前,也无法停止。
比如,很多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吃些零食,或许是因为嘴闲无聊。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用吃水果或喝茶来代替吃零食,就会使坏习惯改变起来更容易些。这是因为习惯很难被消除,而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改变相对来说就更容易些。
另外一个关于跑步的例子:跑步,有助于健康,人人皆知。然而,坚持每天跑步,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适量的跑步运动,会让人大脑中产生一些内啡肽,而此种化学物质会让人精神兴奋,而这有助于开启高效幸福的一天。所以,那些坚持长期跑步的人,或许因此对跑步上了瘾。而那些坚持一段尚未体验到跑步带来的诸多好处的人,就很难将此坚持下去,也就很难形成习惯。
习惯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能够创造出神经渴求。而这些渴求不是短时间就能产生的,而是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坚持才会逐渐产生的,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很难看到它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人会拥有一个又一个好习惯的个中缘由。
第四,结伴而行更容易。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想改变或替代坏习惯,意味着要对旧有的生活模式做出修改。一个人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加入一个团体(哪怕只有两个人),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伴,相互鼓励打气,会使习惯改变得更容易些。和跑友一同跑步比一个人跑步更容易坚持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保持一颗平常心。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所以,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立马奏效的。在改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这是改变的常态。因此,要有对失败的预期,才不至于泄气沮丧。另外,也不要过于苛责自己,要把失败当成学习新事物的机会,不断尝试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