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母,是封建王朝富贵人家,请来照顾自己后代的奶妈、保姆兼老师。
外戚,指的是古代君王母亲和妻子一方的族人。
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存在,却在“皇权”问题上,交织到了一起。
甚至于,乳母制度,还成了古代皇帝,用来制衡外戚干政的手段。
【太后干政也是外戚干政的代表】
1、外戚干政这件事
外戚干政,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三类:
一、太后干政;
二、皇后干政;
三、太后、皇后亲族干政。
在古代,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权臣掌权并称“三灾”。
但由于外戚和皇帝亲密的关系,他们在完成权力交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君王看来外戚干政远比另外两灾威胁更大。
举两个例子:吕后专权杀少帝刘恭和武则天废中宗李显。
【吕后剧照】
【刘恭事件】
孝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刘邦的妻子吕后立少帝刘恭为帝,想将他当作傀儡作为掌控政权的工具【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太子继位本无过错,问题就出在,刘恭却并不是刘盈皇后张嫣的亲儿子,而是吕后杀死他的亲生母亲后,交给张嫣抚养,对外谎称亲生骨肉。
这件事,也不知是怎么走漏了风声,竟然传到了少帝刘恭的耳中。
刘恭毕竟还小,听说亲生母亲被杀,对于始作俑者吕后,自然心存不满,他发誓:“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皇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后,还让我做她的儿子?我还小,等我长大之后,一定会向她复仇。】
这句话说出后,小皇帝身边的人立马像吕后禀报了,吕后哪里会给他机会长大【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
点评:刘恭的事,算是开启了太后专政的先河。吕后先是扶持一个没有能力掌握政权的孩童登基,然后将满朝文武大臣的职位,尽力给吕氏族人担任,打算以此让吕氏取代刘氏称帝。
吕后的失败,错在了她率先打破了游戏规则,试图用缺乏功绩不能服众的吕氏族人,直接接管刘邦手下历尽艰险才建立的汉王朝。
【配图】
【中宗李显】
李显这个皇帝,当得委实有点憋屈,两度称帝,却先后被母亲武则天、妻子韦后算计。
而他被武则天废除的理由,源自于他想借助妻族的力量,与母亲抗衡。
以至于,李显敢公开发言: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李显的话,听在武则天耳中,特别刺耳,心想李显继位不过55天,就有这念头了,还是废了吧……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选于房州。
2、外戚干政的危害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发现外戚干政,其实是一种很恶性的政治环境。
其主要的弊端有五点:
一、通过血缘关系任免职位,阻碍了人才的晋升渠道,不利于国家的人才选拔;
二、外戚和皇权的斗争,会削弱君王的威望,从而动摇“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皇权至高无上;
三、皇权被分割,朝廷政令无法落实到地方,会降低行政效率;
四、权力交接,威胁君王生命安全;
五、容易给敌对国家,制造战争的时机。
【王莽剧照】
皇帝出于对亲戚的信任、压制权臣的打算,重用外戚,这种微妙的平衡,会随着新王登基或者外戚家族势力的变化而逐渐打破。
从汉惠帝到汉前少帝,吕后权势的迅猛增长,便遵守着这种发展规律。
3、乳母制度对外戚干权的制衡作用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在子嗣诞生后,从官方机构中,选出良家女子做孩子的乳母。
当皇子的乳母,除了哺育之外,还兼具照顾、教育的职责。
这种亲密特殊的关系,让乳母和皇子、皇女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来。
这类亲情,既可以看作是皇帝默认下,皇子女学习人伦亲情的方式,也可以当作,皇帝对孩子的一种情感上的弥补。【“令乳皇子至七岁放出”】
人伦亲情很好理解,弥补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皇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做出的一项特殊举动了:让孩子疏远自己的母亲。
这种疏远手段,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但大体上有以下三类:
一、将孩子交给乳母代养;
二、将孩子交给其她妃子抚养;
三、孩子继承太子位置后,便杀掉孩子母亲,使其登基之后便没有太后【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配图】
借助乳母制度,来减弱外戚的影响力,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制度的设计者想到了针对外戚,却忽略了乳母的品德和皇帝对乳母的态度问题。
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印月,便是这种制度下,滋生出的弊端。
客氏是魏忠贤对食的对象,他们两人联手,对于朝廷中不满自己的人,便给皇帝打报告,一定要消除威胁。
最可怕的一点是他俩想学吕不韦,扶持一个亲近自己的皇子,为此他们千方百计让其她妃子的子嗣无法成长起来,然后又是送养女,又是安排有身孕的人入宫,假装皇帝子嗣。
其手段,俨然比皇帝防患的外戚,还要可怕。
所以,乳母制度在制衡外戚手段时,有一定的作用,却无法起到关键性作用。
其实,最有效的治世方法,并不是在这些方面考虑制衡关系,【亲贤臣,远小人】六个字才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