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什么是好的学习态度?问了一个很抽象的问题,瞬间将自己击倒。
百度知道,态度是个人对情境的反应,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观念和倾向,也可以称为心理倾向。
抽象,太抽象,但我们平时却运用的十分自如,还常常在态度前面放上重要的两个字——端正,端正态度。看来,态度的对与错,是有评判标准的,必须符合大众集体的观念。如果不符合主流认识,则你的态度是不端正的,态度也是要政治正确的。
拥有好的学习态度,对终身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之所以将这个问题拿出来晒一晒,是想让自己的学习踩对正确的鼓点,抛开自娱自乐,放下感觉良好,步入正确的轨道。
在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之后,对好的学习态度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先承认自己的无知,这一点对我而言不证自明。
从读书说起,以往家里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单位发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阅读面仅限于专业范围狭窄的空间。即使阅读面如此狭窄,仍感觉看的足够多啦,完全可以胜任工作的需要。偶尔有人推荐一本好书,也不会提起大多兴趣。别人说的再好,我却表现出无感。那怕在上级领导的威逼利诱之下将书买回来,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放在办公桌上了事,很难真的读进去。
可以说,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自己是不喜欢读书的,内心没有体会到书的价值所在。学习也是被动应付,痛恨写心得体会,从来没有找到自主自发的感觉。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选择了开始写作。当敲击键盘的那一刻,我定定的看着电脑屏幕,一片空白。自己努力在大脑的勾回里搜寻,得到的回答永远是“查无可查”。于是开始啃一本书,在书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此时,看书仍是无目的的,有人推荐就去看,看完仿佛比原来知道的多了些,时间一长又消失了。
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看的书屈指可数。就这样无奈的步入中年,到了每天必须拿着保温杯游荡的年龄,突然发现这个惊天的秘密,犹如五雷轰顶。怀疑自己以往的几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过的那么心安理得,那么从容不迫。也恨自己突然的觉醒,仿佛从天上摔到人间,脑袋摔坏了,从此越来越看不惯原来的自己。
输出倒逼输入,这是2016年才真正理解的一句话。曾经自己因为没有太多的输出,也就看不到输入的重要和紧迫。日子,那些自我认可的日子,匆匆走过,没有留下太多痕迹,被轻轻松松放走了。
我在黑暗中摸索,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开始写自己看到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感悟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人建议我将读过的书写成读后感,这一次我迅速采纳,自觉自愿的执行。
当没有人要求自己做什么的时候,自己内心的要求会冒出来,十分强烈。我相信,任何发自内心的态度无论是否政治正确,都将充满无穷力量。再读这本看似枯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发现自己对无知有了深刻的认识。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即使在某一领域非常精通,跳出这个圈子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书籍是无限的,我们拿有限的生命来衡量浩瀚的知识海洋,只需一个回合,就被拍向松软的沙滩。
无知是一生的总基调,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打通任何一个领域,这就是学习应有的态度。苏格拉底说自己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他没有撒谎,也并非谦虚,这是他的开放的学习态度。他被雅典人称为最有智慧的人,他不承认。他一路寻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却发现那些所谓的智者都在他“反问法”的搏击下仓皇而逃。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才能接受那些潮水般的知识。我们像走进大自然一般自由呼吸,拥抱一棵树,欣赏一朵花,珍惜一粒沙。我们彻底的放空自己,让自己成为一枚空杯,去舀一瓢属于自己的泉水,去采一株属于自己的小花。放空自己,是这本书告诉我最佳的学习态度。
苏格拉底还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又是什么意思?他让我们时时反省自己,如何反省?生活,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刚有些眉目,另一个问题就会突然跳出来,而且再次提醒你,你有多么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