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听了几本文化历史的书籍,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11月又在尤溪听了一堂关于弘扬国学的讲座,上周恰巧在英才学校又听了一堂《青春期的教育之道》,都谈到了国学次第:童蒙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得,老来才能养福!国学真的需要更多的人来弘扬,所以我申请了当本周的学习委员,优先推荐《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希望通过读书打卡,让更多的人对国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这是一本全面了解孔子的书,老少皆宜!
给老外写的让国际友人了解孔子的,更适合现代中国人听听这本书!简单全面的了解孔子。
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并包含了许多有洞察的观点。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前社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此书是有关孔子的最佳论著之一。无论是对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此书都应当作为介绍这位圣人的一本最佳书籍来推荐。
——弗莱德.德尔梅亚(美国诺特丹大学哲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
以前对孔子真的知之甚少,孔子竟然是在非常非常乱的时代出生的,通过教化和学习改变了整个社会,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是值得人类永远纪念和不断学习的。
樊老师提到的孔子《论语·乡党》中不仅仅是接人待物,还包括养生之道!
最近读了中医健康管理师的书,孔子的养生之到今天都是经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用今天的话来诠释,就是吃面食不嫌精美,鱼肉之类必定精工细精工细作。食物霉变有异味不吃,颜色不正当不吃,口味怪异不吃,用不正当的方法做出来的饭食不吃,不到吃饭时候不滥吃,不照着规定的方法切割出的不吃。吃饭虽然有肉,但不贪吃以至于超过限量,只有喝酒不限定数量,但也不要喝醉。从集市上随意买来的酒肉不吃,食物不放上适量的姜沫不吃。领到的祭肉不过夜就加工存放。存放的肉不超过三日,超过三日不吃,,吃饭时不随便说话,以免把食物呛到气管里或者咬了腮舌;睡觉前不高声谈笑,以免刺激神经,导致失眠。孔子的这一番话,应该说不仅合乎科学原理,也切实可行。
孔子即讲究内在的力量,又讲究外在的礼仪,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才是君子的特征,君子坦荡荡,很高的要求!提到的四类人值得我们去对照:
一、生而知之,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二、君子,学而知的,孔子,孔子谦虚了,我们都称孔子为圣人。
三、困而知之,遇到瓶颈、困难知道要学习
四、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住了还不知道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在孔子的哲学体系里边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叫“仁”,提到了105次。《论语》当中出现了105次“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仁者爱人。吾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做到“仁”的时候,这个“仁”就来了。
这个东西和佛家讲的正念是特别接近的。当你考虑到“仁”这件事的时候,其实那个“仁”就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你已经关注这个问题了。
大家看“仁”的结构,一个单人旁一个二,什么意思呢?单人无法成“仁”,就是我们单人的这个人,一撇一捺的人,只是一个个人,但它无法成为双人的“仁”。“仁”代表着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得有两个以上的人,所以“仁”的社会属性就是人。
然后是“德”。 “德”是修行“仁”的过程,就是为了达成“仁”的目标,你需要有“德”。
这里边最具有体现性的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经被国际上的伦理学界认为是最核心的一句话。有“德”你才能够去修炼“仁”。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能够帮助到你的东西叫“理”。
我们不是混口饭吃,而是成为更好的人!这话似曾耳熟,回想是父亲的殷殷教导:拿别人一份工资,要干十分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