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学生,就真的能学好吗?
高中时,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在平常学习中,我总觉得她比我强多了,很多我不会的事,问她时她都能回答上来。
但只要遇到考试,她总比我低那么几十分,高考时更甚。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
是她不够努力吗?
并不是,她的刷题量不少,听课、写作业都很认真。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直到我看到了写书哥对类似情况的观察揭秘。
写书哥也有这样一个同桌,经过观察后他总结出5个原因:
不复盘,不及时复习,很快就忘记了;
不死磕,不努力攻克难题,难题就一直在那里;
手太懒,懒得打草稿,粗心大意总丢分;
字太差,卷面有问题;
看答案,不复盘,不长记性,下次还错。
我那位朋友虽然没有全部中标,但确实在其中几个方面做的不够好。
如果在她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人及时地发现并指出,我想她本也有机会可以上一本院校的。
也就是说真正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学习心态,习惯、记忆方法等等,而这些都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
写书哥来自农村,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也没有依靠父母指导,仅仅凭借对费曼学习法的应用,成功逆袭成为清华大学学子。并在毕业后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心得,全网粉丝近百万,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孩子轻松学习、高效收获、快乐成长。
在《费曼学习法:我就是这样考上清华的》一书中,他把自己对费曼学习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指导进行了详细地总结。
费曼学习法,是什么?有多牛?
准确地说,费曼学习法不是一种方法,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会不自觉地影响行为模式。
费曼学习法的创造者理查德·菲利普·费曼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他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zui睿智的物理学家,在1965年凭借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喜欢用普通人能够听明白的话向别人传授物理知识。他认为:“如果我没有办法把一个知识点让大一新生听懂,那说明我自己也没有弄懂他。”
而这正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用输出倒逼输入,通过输入帮助输出。
费曼把物理知识讲给学生听并且力求让学生听懂的方式,就是输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他需要更多的输入。
八字概括可以称为: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这个学习法有多厉害呢?
写书哥通过这个方法的应用,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也有人借助这个学习方法,用12个月修完了麻省理工学院4年33门计算机科学课;还有农村父亲,借助这个学习方法,把两个孩子培养考入北大清华……
所以,这个方法的有效性毋庸置疑。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费曼学习法的应用
在进行输出和输入之前,费曼学习法应用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目标: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有个词叫低水平勤奋。指的是双方付出了相同的努力,但有人收获比较多,有人收获比较少,而收获比较少甚至很少的,就属于低水平勤奋,也就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只是感动了自己”。
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情况,体现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以下5点:
不懂回顾;
佛系努力;
盲目计划;
远离老师;
没有竞争。
以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孩子习惯于待在自己的学习舒适区导致的。
待在舒适区,自己可以获得及时的满足感和荣誉感;而离开舒适区,则意味着需要面对长期的挑战和困难。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由我们身体的多巴胺来控制的。
当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感受和体验上的快感,就会喜欢享受当下的这些小事情带来的即时的满足感,这是由人的天性造成的。
持续刷题一小时,会带来结果上的开心;而攻克一道难题,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可能失败。学生就会下意识地选择刷题——陷入低水平勤奋的怪圈。
刷手机一个小时会带来及时的快乐,但看书一个小时。并不能让人立刻开心。这个时候人们就很容易拖延,甚至放弃。
美国作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方法:等待十分钟。
等待10分钟VS先坚持做10分钟
在面对诱惑时等待十分钟,在这十分钟之内,你要时刻想着长远利益。那过十分钟之后你还想要,那就可以拥有它。
在这十分钟时间里,你给自己创造了一点距离,就会让拒绝变得更加容易,思考更加慎重。
在你应该做但经常拖延的事情上:坚持做十分钟。十分钟之后,如果你觉得仍然不想做,就可以放弃。
通常情况下,只要不是自己特别厌恶的事情,在这十分钟时间里,你已经能够沉下心来,不知不觉就会做得更久。
输出是为了审视、发现问题
目标制定好了,行动也有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尝试输出学习的内容,去验证自己有没有学会。
在学业中,费曼学习法的应用体现在作业,考试和分享过程中,你可以向别人分享,也可以向自己分享。
在输出过程中,你需要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发现自己没掌握知识的原因——只是记忆问题,还是理解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通过以上三步,知识才能实现真正的掌握。
看过、听过的,都不是你的;你能说出来的、会实践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