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 历史文化学院 国际政治 崔志涛
《水浒传》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线剧情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等人于梁山泊起义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详细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将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改造,歌颂反抗朝政的斗争精神,提出朴素的农民理想。《水浒传》作者为施耐庵,也有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著的观点,前者受众更为广泛和普遍。在版本上也有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之分,主流版本是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即简本与全本之分。
七十回本一般认为是金圣叹所改,主要记述了宋朝末年宋江等人在官府逼迫下“逼上梁山”的内容,主题上是“大义”和“小忠”,“大义”是江湖之义、兄弟情谊,“小忠”则是区别于“忠君报国”的“忠”,梁山之“忠”更多的是对于一个组织、一个“大家庭”的忠诚。一百二十回本称作《水浒全传》,包含了一百回本的基本全部章节。比起七十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的后五十回部分侧重点逐渐走向了“忠君爱国”、“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的路线中,与前七十回的主旨发生了较大差异,且对施耐庵本人的历史记载有限,所以学术界认为《水浒传》并非一人独作也是有其原因的。
从《水浒传》这部描绘绿林豪杰产生、发展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贯穿全书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忠义观”。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忠”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忠”专指对君主的忠诚,唯君主马首是瞻,讲究的是君臣伦理;广义上的“忠”则泛指忠诚、尽心诚意。在《水浒传》中,两种意义上的“忠”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前者对于君主的“忠”主要表现为后五十回中宋江等人支持招安,期待为国效力的意识中。后者的“忠”则贯穿了整部小说,以及时雨宋公明为核心,前期为聚义而尊崇宋江,后期则为尊重宋江而同意招安。宋江的“忠”是对君主的忠,即忠于大宋皇帝。“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这是宋江落草为寇的理由,也就是说,导致宋江不能尽忠于朝廷的不是皇帝,而是奸臣的责任。直到被皇帝赐毒酒而死之时依旧相信这是“天子听信谗言”,是“奸臣误国”。儒家传统观念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宋江虽是小吏出身,却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所以在这点上是有理可循的。而其他英雄好汉的“忠”则体现在江湖义气指引下的“心悦诚服”。
宋江仗义疏财,江湖救急,人称“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在梁山靠威望立身。在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宋朝,固守忠义道德观念使宋江赢得了豪杰们的肝胆相照、生死相随。这也是今天的中国人非常需要的一种价值观念,当然,不是让人们“揭竿而起”,而是学会尊重、重视榜样。
儒家文化主张“见利思义”、“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舍生取义”等等。“义”的内涵是复杂的,《水浒传》中的“义”更多的是一种“江湖义气”、“劫富济贫”、“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是一种维护和稳定组织关系,在动荡中加强彼此联系的精神指向,也成为了行事的精神力量。比如说鲁智深通过“倒拔垂杨柳”一事轻松地处理了小混混袭扰寺院的麻烦,并与他们结成兄弟;还是鲁智深,为了保护林冲不在半路上受害,上演了“大闹野猪林”的好戏;还有“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朱工义释宋公明”、“锦毛虎义释宋江”、“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等,每一件事都是讲究“义字当头”。这不仅是一种绿林草莽的帮扶精神,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的道德风尚。放在现代来说,可以理解为“不抛弃、不放弃”的团结精神,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放眼全国,也可以上升到“在致富的路上不抛弃任何一个人”的经济发展观念。
观诸历代名家对《水浒传》“忠义观”的看法,毋庸置疑的是,梁山的“忠义观”是具有两面性的。需要肯定的是,梁山作为绿林草莽的聚义,他们的文化水平是有限的。但在此情况下,他们展现出的是落魄官僚、小地主、农民、无业游民的最朴素的道德观念。道家讲求“大道至简”,儒家讲究“大道至公”,梁山聚义将两种高尚的道德文化转化成最质朴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人情义理”,在这一点上是需要肯定的。且《水浒传》提出了农民对于腐朽的国家的不满,并相应提出有利于农业社会发展的农民主义思想,为后世政权领导者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水浒传》中的“忠”与“义”又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首先,宋江的“忠”是明显倾向于朝廷的。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以及传统儒家教育影响下,宋江看不清朝廷的腐朽与没落,一味强调奸臣误国而忽视了宋徽宗本人的无能,是典型的“愚忠”,在积极接受招安,积极“征讨方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梁山发展到极盛之时将梁山众人推入了朝政的泥潭。
而梁山众人对宋江同样有一种“愚忠”。在招安问题上,梁山内部存在者明确的反对、抵触情绪,他们的个人能力绝不在宋江之下,然而却选择了顺从,李逵更是直到死都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可哀可叹。这种无条件支持首领、顺从皇权的逻辑依旧是源于“文化水平有限”。梁山众人中真正接受了正式教育的人极为有限,且大都无法脱离“道统”的藩篱。他们也知道招安的危害,但却还是服从于绝对领袖的权威。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在“义”上,《水浒传》更多的是男人之间的“义理”,对于女性的“义”更多的是巾帼之“义”,同时其“义”针对内部,却抵制外部势力。“替天行道”是梁山的招牌,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多是“滥杀无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在分利上,均等并不现实。“劫富济贫”是《水浒传》“义”的口号,可在劫生辰纲时,吴用却如此说:“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哪里有“济贫”观念?且劫生辰纲一事导致了“青面兽”杨志被迫逃难,又算什么“江湖大义”呢?另外,富人岂是人人为富不仁,富人就应该被劫吗?“劫富济贫”与其说是大义,不如说是农民对社会不平等的“暴力抗议”。梁山起义起于“义”,终于“忠”,混淆了忠义取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水浒传》所体现的“忠义”价值观念是值得每一代人去鉴析的,在现代社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理想;舍生取义,礼义结合。“仁者,义之本也”,仁者爱人,这也是达到现代“忠义”最基本的、最朴素的、最可行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