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情况比较棘手,就是“人格障碍”。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咨询,效果都不明显。
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略,就是其人格表现尚未达到“障碍”的程度,但却有着某一方面严重的倾向性,比如有着明显的“偏执”和“边缘”的倾向性。
这种情况隐蔽性更强,因为不仅本人意识不到,甚至还会认为是自己的优点;同时还很容易影响到一些人——准确地讲,是当事人的情绪“共情”到了一部分有同样和类似情绪的人。
“偏执”和“边缘”人格的人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这个社会以及大多数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坚信自己是个“受害者”;凡不认可自己的,就是“冷血者”或“敌人”;通过各种方式“报复”;猜疑、嫉妒、自负、清高、攻击……
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其性格以及早年“被抛弃”、“被剥夺”、“被压制”等环境和经历形成的“心理创伤”。以至于成年后总是怀有敌意和充满怨愤地看待这个世界。当然,那个“曾经伤害自己”的对象一定是“报复”和“攻击”的首要目标——只要时机出现的时候。这是一种“潜意识式”的自动反应。在社会学角度看,客观上不能排除有“正义”、“良知”的价值、表达和影响,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不过是这样的方式牢牢地保护着心里面那个“孤独、压抑、恐惧而愤怒”的“孩子”,同时那个“孩子”还在大声地呐喊:为什么你们不爱我,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
不管是“挺方者”还是“反方者”(包括方方本人),其实有时可以放下“好坏对错”的评判,好好地觉察一下——因为,谁的心里不住着一个叫作“自己”的孩子呢?!
比较严重的人格层面的问题,靠“外力”的促动不但难以改变,有时反而会使其更加“顽固”。因为对有些人而言,只有层层“防御”才能使其感到“安全”——尽管其外在表现可能是“攻击”,或者“表演”得更温和、温暖和理性!
我相信当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些的时候,大概也不会太过纠结和在意了。毕竟,“孩子”的事最终只能靠他自己——尽管最难受的是那个永远被叫做“母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