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现实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情当时可追忆,只是此时已愀然。
人生难免遇此情此景,难免往事浮现。往事浮现,最直观的反应就是情绪。犹记得那时,但也难免一种情绪,尤其是完美主义者,总爱用“呆傻笨”来评判自己。比如那时我说了什么,那时我做了什么,那时我的态度如何,有时会暗暗骂自己几句,有时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我们为什么要用今日的标准来评判往昔?
士别三日当刮目先看,追求完美的人,自省的人,超我特别强的人往往都走在了更新自我的前端,所以,今日与往昔相比,无论情商、阅历、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是有所优化的。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不能和几年前的老年机相比一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审判往昔。
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我们需要深深扎根,但还不够,还需要疏通枝干,输送养分,这样才能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但是,爱审判自我的人,今日和往昔是不通的。因此,我们的阅历和过去,就没有足够的力量供给今日,所以,我们才重现那些往昔,像干枯的枝干一样的往昔。那么,如何对待那些意识要审判的往昔呢?
意识总喜欢压抑和遮掩,潜意识总喜欢提醒,这说明被压抑和遮掩并没有消失,潜意识提醒我们建立连接。接纳那些浮现的场景吧,告诉自己,我现在成长了那么好,在于过去的累积,虽有不完美,但已是当时的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处理方式。接纳自己才能与过去连接。人虽然活在当下,但有无数个过去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接纳自己,让过去的自己为现在助力,而不是阻力。
也许有一天,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会有更高的要求和念头来评判自己,但请告诉自己,过去就像现在一样,都是最好的自己。
莫用今日审判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