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分析这首诗,有一对矛盾必须抓住——死亡和满足。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诗歌最后出现的“代替回乡”,就是点题。
诗歌只写了在祖国大陆的两条河之间。对于祖国大陆来说显然是不全面的,但是它比全面的写祖国大陆要生动,因为这是两个有特点的细节细节,因为有特点就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记忆和影响,不但其间有广泛的土地,而且黄河和长江相联系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会参与进来。
这是这首诗以情感动人的第一个层次。
接着诗人进一步表现,因为安葬在这两条河之间,不但痛苦消解了,而且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美感,由一系列意象表现出来。“最宽阔的床”“安魂曲”“睡”……这样的美女不但是意象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黄河和长江的波涛之声也可能是咆哮的噪音,但是,诗人把它转化为“安魂曲”,是双重和谐的:由安眠和安葬联想到安魂;由“两侧”“两管永生的音乐”,联想到平衡安宁。
其次,作者把“睡”表现为不是一般的安睡,而是“满足地睡”。这里显然有一种活着的,心灵活跃的感觉。这就是这首诗抒情的意脉,也是这首诗独创的构思:安葬在祖国就是精神的永恒。
接着,阐释为什么“满足”。因为他曾经从遥远的空间距离(美洲大陆)遥望过,而且在漫长的时间中思念过这片土地,这一句写得特别精致:
用十七年来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盛宴地图,……代替回乡
余光中用了西方现代诗歌中一种复杂的修辞技巧,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这就是通感活用,活在想象奇特,联想比较曲折,和一般的日常联想意趣。虽然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文字却是中国古典传统的雅语(饕餮、餍),抑菌味道十足,这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中的和谐,或者张莉中的交融。
读者不难领会诗中有很强的政治意味。诗人借助怀乡表达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热盼。这种期盼长达17年(这首诗写于1966年)。诗人在这里把17年期盼集中在死亡的焦点上,哪怕是死了,只要能安葬于祖国大陆,思念之苦就转化为安眠之乐,其他一切都可以略而不计了。这种把感情极端化的方法,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常用的,也是诗歌构思立意时常用的,在我国古典诗话中有话这种手法叫做“精思”。
古典的和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虽然属于不同的血脉,但在这里,余光中将两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