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尊严才能解决问题---观《绿皮书》有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异常严重,故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钢琴艺术家谢利博士要去南方巡演,但由于南方存在大量种族歧视问题,为了保证巡演的顺利,他雇佣了一个白人混混托尼做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绿皮书是一种司机专用的小册子,它详细记录了哪些旅馆和餐厅对黑人比较友好,以《绿皮书》作为电影题目是对种族问题的一种影射。
在看影片前四分之一的时候,我觉得这种白人和黑人一起相处的模式有些熟悉,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是如此,然而当黑人成了气质高贵且富有的艺术家,而白人成为了无所事事的混混,这一切好像都和我们的想象不太一样。
影片最成功的部分无疑是两种性格的刻画,托尼是个喜欢贪小便宜,满嘴跑火车的人,而且他骨子里有些歧视黑人,这才显得他和其他白人是在同一阵营的。托尼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话语粗俗,行为野蛮,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然而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一个为一大家子吃喝用度整日操劳的中年人。
相比之下,谢利的性格塑造十分丰满厚重,因为影片的矛盾点都是在他身上引爆的。他是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的音乐天才,出入各种高档场所为贵族们演奏钢琴,完全是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然而当他走下台来,他就是一个遭遇各种不公的黑人,不能在高级餐厅就餐、不能在高级服装店试衣、甚至不能使用白人们的洗手间。即使一个人这么成功,仍然摆脱不了种族歧视的遭遇,因为单凭他是黑人这一点,就可以否定前面的一切。
然而他总是在温吞地隐忍,以极高的个人素养承受着一切,当别人将他拒之门外时,他点头微笑,“我知道了。”他不许托尼乱扔垃圾,不许他偷拿东西,不喜欢麻烦别人,鄙视武力。因为谢利认为,只有尊严能战胜一切,要想别人尊敬你,首先要自尊。这也是当他被禁止进入酒店的卫生间时,宁愿花掉来回四十分钟去酒店的如厕的原因。当别人看不起你时,你不要觉得他们是对的,你就是应该被看不起。
也许正因为他实在太高贵太与众不同了,他无法被同胞接受,同时又被白人圈子排除,没有任何阵营接纳他,只好一个人孤单地做着自己的国王。有的时候,不随波逐流真的是一种很大的勇气和自觉。谢利是一个诗意浪漫的人,一个有道德准则的高贵的人,这一点不会因他的肤色而改变。
通过这一趟旅途,托尼改变了自己曾经的固有看法,学会更加客观地欣赏一位朋友以及艺术家。
顺便提一句,这部影片并不枯燥,完全可以打上“喜剧”的标签,里面妙趣横生的台词,温馨平和的场景,以及两位主人公水到渠成的友情,使观众内心充盈着慢慢的温情感。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没有达到奥斯卡的水平,故事完全没有新意,仅仅因为涉及种族歧视而加分。我想说这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你会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而且观赏它,从而认识到至今仍然尊在的种族歧视问题。电影的价值不仅仅是追求艺术与美,还有引导我们反思自己。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温情的,不是吗?守住自己的尊严,并且尊重别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