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介绍顾从德和《顾氏集古印谱》时曾提到顾从德的“神迹心画说”,这只是明代印论的一个起点,而明代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印论家则首推周应愿。其所著《印说》一卷,曾在万历年间风靡一时,有如文论之《文心雕龙》、诗论之《二十四诗品》、书论之《书谱》。《印说》同样是古代文艺理论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其对印学的贡献亦是无以伦比的。
周应愿,吴江烂溪人(今江苏苏州吴江县人),我们一再提到明代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篆刻的中心,当属吴门。周应愿字公谨,与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三国周郎赤壁”的周郎的字音同字不同。三国周郎,周瑜周公瑾,一代名将,求建功立业,所以是王字旁,而我们今日介绍的周应愿周公谨,作的是学问,是文艺理论,所以是言字旁。
根据《吴江县志》记载,周应愿系周用(明弘治进士,仕至礼部尚书)之曾孙,可谓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后。万历十六年中举,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
在《印说》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着这门既古老又新鲜、且具有极大生命力的印章艺术。说古老,是因为,自春秋战国便有印章,甚至更早,说新鲜,是因为以印石治印兴盛于文何创派之后,而印章的生命力则表现在很多方面,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更是被历朝文人所喜爱。周应愿以自己宏博的学识,深入地对印章艺术进行了研究,由于他的努力,印学在明代有了一个清晰的面目。
我们之前在介绍元代吴丘衍时,都提到了印学的概念,但是真正的有系统的印学,而不是只言片语的简述,还要从《印说》说起。
《印说》是一部印学的印论专著,出现于明万历前期,与其时吴门一带文人篆刻艺术迅速发展相得益彰。《印说》之所以当得起明代印论的标帜,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全部理论都是构建在印章创作、鉴赏、品评的艺术实践基础之上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总结了嘉靖以来文人篆刻家们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周应愿本人亦是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文人篆刻家。
《印说》全文分二十章,题目分别为:原古、证今、正名、成文、辩物、利器、仍旧、创新、除害、得力、拟议、变化、大纲、众目、兴到、神悟、鉴赏、好事、游艺、致远。从这些题目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其书的脉络,有机会希望喜欢篆刻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这里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细细说了。在看古代印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去伪存真,不是说让大家小心别买假书,而是要大家在看这些古代印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而不要凡是古人名家之言一定是对的。
清代周中浮《郑堂读书记》评《印说》时有这么一段话:
其于官印私印之源流沿革,篆法刀法之穷神造微,言之详细而辩之精。
足以见《印说》不仅仅在沿革源流上作了充分阐述,更是从实践出发,对篆刻作了详细的论述,更是涉及了“变化”、“创新”、“除害”、“神悟”等印章艺术的创作论。
我们来看看周应愿的刀法论。首先我们知道周应愿是一位精善篆刻的篆刻家,与之前的论印之人这是巨大的区别,虽然也有记载说元代吴丘衍便自刻印章,但是论述刀法,周应愿是开了先河的。在总结和研究当时众多文人的艺术实践和自身的艺术实践基础上,周应愿认真的总结了印章的创作规律。其中他提出的“篆之三害,刀之六害”,更是至今仍然被封为品鉴篆刻的标准之一。这里所谓“害”,即是从反面设立的准则,而其内容则包括了创作主体所必备的学问,必须遵循的传统和作品的格调等诸多因素。
篆之三害: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刀之六害: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辄,成自两截,六害也。
这里我们看到周应愿将篆法、章法、刀法结合成一体来评判印章作品的优劣。可以说这是篆刻艺术理论的经典中的经典,即使到了如今,我们评价一方印章的好坏亦逃不开。之前我们提到害,即是从反面设立的准则,那么与之对立的正面便是我们给追求的。如“心手相乖”的对立面是“心手相应”;“转运紧苦”的反面是自然娴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的反面是“全神贯注”等等。提出了“害”,便去避免,去寻其对立面,以“害”的对立面作为优的标准。
其中“意骨虽具、终未脱俗”,此处的“意骨”一词,含有书法笔意、骨力的内涵,将书法的一些艺术理论引入,以书喻印,以笔论刀。这种论述将刚刚兴起的篆刻艺术的文化艺术高度大大提高。
在《得力》篇中是这样论述的:
作书执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虽论真体,实通篆法,惟运刀亦然。而印印泥语于篆,更亲切。锥画沙,与刀画石,其法一耳。但作书妙在第四指得力,作印妙在第三指得力,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转舒,无不如意,非真得力者而不能。
有的朋友可能看到这些文言文就郁闷了,说的是什么呢。其实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看就能明白的地方:“以刀画石”,这是将书法、绘画的概念引入篆刻。关于书法的第四指得力于篆刻的第三指得力,那么只有有实践经验的朋友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了。至于“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转舒,无不如意”这些你可以理解为从印章艺术范畴的本质属性。
关于刀法,《印说》中的《神悟》也有专门的论述,其中提出了很多名词,如;复刀、伏刀、飞刀、挫刀等等。这些叙述,对于刚学习的朋友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只会让人感觉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已,甚至增添了许多畏惧,而止步不敢付之于实践学习,所以对于初学而言,是有害无益的。那么这些讲刀法的应该在你有了一些实践学习的经验后,再细细的阅读体悟,也所以《神悟》是全书二十章的第十六章。
小结:
今天我们大致介绍了下周应愿和《印说》,让大家对明代审美有个了解。介绍了篆之六害与刀之六害,还介绍了周应愿关于刀法的一些理念。
最后我们用其以美学高度论述刀法的一段话作结尾。
刀之妙,心能言之,口不能言之,口能言之,言不能尽之,神乎,神乎!其天下至妙至妙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