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越来越有自主性
大概有一个月了,儿子基本能坚持,每天自主在中医群完成打卡。偶尔忘记了,也会补上。我看在眼里为他高兴。
孩子的很多好习惯,其实都是从小事情上获得的。 而每个人最后成了什么样子?也都是这些小的行为和思维习惯的累积。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讲道理。懂事明理的孩子,也都听进去了,点头认可。但在执行的过程,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还需要一份和缓的助力。
刚刚开始打卡的时候,经常是拖到临睡了才去做,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我们约定,把它作为课内作业的一部分。并且及时留意打卡群的更新状态。7点来钟,语音还没有上传,我便会悄悄提醒儿子:“别忘了终中医打卡哟!”
后来我发现在更早的,比如刚刚放学回家,或者准备写作业的时候,就提醒他“打卡”,效果更好。就好比团队沟通,事前的提醒,远比事中或者事后的批评,效果好得多。
渐渐地,我发现,儿子需要提醒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主动。 打卡越来越流利,越来越自信,学得越来越有兴趣。
儿子很喜欢中医课上老师讲的那些人生道理和案例。我也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在他幼小懵懂的心里,种下一颗正的慧根。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毅力,也不是态度不够端正,而是他们没有找到执行某件事情更好的方法。比如临睡了,很困了,坚持一件事情,就不如更早一点去做。我们告诉他每天要坚持,就不如告诉他几点前完成。
期末复习,孩子往往能找到,比如英语薄弱,需要提高。但拿起书,却是漫无目标地从头翻到尾,收效慎微。这时候,他们就很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找出具体是哪里不足。到底是语法,还是词汇量的问题?如果是语法,那又是哪一块语法知识不懂?时态,从句,还是词语搭配?一般现在时还是一般过去时?越是具体,越是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同样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候,也要讲方法。只讲道理,没有陪伴;只约定,不跟进,都等于零。
有时候孩子只是我们及时地推一把,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