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举行才艺大赛,小朋友们分别上台展示才艺。
小米表演后,紧张的问米妈“”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
米妈竖起大拇指说:"真棒宝贝,你真有表演天赋,比在家演的还要棒!"
小米兴奋的点点头。
比赛结束后,小米只得到一个参与奖,显得有点失落。
米妈看到后说:“宝贝,别灰心,你的表演很有创意啊,可惜没有最佳创意奖,要不非你莫属了。别的小朋友也很喜欢你的表演呢!”
小米又开心的点点头。
米妈的呵护下,小米从开心到沮丧再到开心,心情像做了一次过山车。早就知道这样教育孩子会很好,但是一直苦于拿捏不好尺度,今天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抱持”。
想象一下,婴儿出生前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很少有震动,是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出生以后,最初的体验也是被抱在怀里或放在床上,也是一种稳定的环境。但是,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孩子还有一种可能的体验,是摔倒那种恐惧的感觉。而被抱持就可以远离这种体验,也被认为是“双臂环绕”的体验。说白了,就是一种安全感。
当然抱持是一种物理上的动作,但是被用来比喻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安全的心理状态。
英国精神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抱持环境,就是当孩子表现好时认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支持。看似简单的两句话,但是家长往往很难做到。
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家长容易在孩子犯错时训斥,在孩子表现好时告诫他们要谦虚。这样打压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之中。我们时常说孩子缺少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力,多半是这样的结果。
相反,抱持的状态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发挥本我,让他们有更多犯错的机会和体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抱持呢?
第一、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从体验中成长
温尼科特有一个知名术语,“GOOD ENOUGH MOTHER”,翻译过来就是60分妈妈。其含义就是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让孩子从体验中成长。
家长需要提供的抱持环境,只是 一个大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即可,其他方面交给孩子自己。
比如在游戏活动室里,一般不会出现危险,家长就没有必要亦步亦趋的跟着孩子乱跑,让他们有自由的发挥空间,不要不停的传播别摔倒,别爬高等观点。如果孩子摔倒了,让孩子经历一些疼痛会更好,从来没有不摔跤的人,只是取决于他什么时候摔。当然,先摔总比后摔强。
第二、保持恰当的亲子关系
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不断增加。看到一篇文章《学会抱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非常棒,我把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1. 婴儿期,抱持是:在吃饱喝足清洁干爽之余,常有人陪我玩,但也要有时让我独自躺在那里看看光影恩恩啊啊抓手挠头踢脚。
2. 幼儿期,抱持是:凡够得着的东西都可以摸,凡到得了的地方都可以去,大人跟着就好。摔倒碰疼了有人给抚慰一下,不要大人大惊小怪。哭的时候有人抱抱拍拍,不要大人咬牙切齿、横眉冷对。
3.儿童期:抱持是:我有很多念头冒出来,我要开始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我可以做错事、说错话。如果因为我做什么事让大人很不舒服,他们会告诉我他们的感受。
4.少年期,抱持是:我可以常常去找我的好朋友,我想到都可以说出来-尽管有时大人会被吓一跳。如果我说出想法和感觉只会招来大人的批评和劝告,那以后我就悄悄去做,再不跟大人讲了。我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活着不做什么,当然,我愿意的时候也可以听听大人想跟我说些什么。
5.青少年期,抱持是: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计划,而且我可以尝试去实现它们。爸妈可能会担心。但他们只会说出担心,不会禁止我去做。如果实现不了,我可以和爸妈说我的难受和烦恼。难受过去之后,爸妈不批评嫌弃的话,我希望听听它们说一说它们的想法和经验供我参考。
总之,创造保持环境,就是家长保持和孩子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随时间推移和变长,当然别忘了孩子表现好时要认可它们,孩子遇到挫折时支持它们。说白了,就是家长管的事情越来越少。但是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保持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