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钟接到表妹的电话:“怎么办?表姐!小宝突然发烧到40℃!”那头的表妹声音都变了。
“精神如何?”我立刻脱口问出。
“精神一般,有点烦躁。”表妹在电话那头焦急不已。
琢磨了一下“你先给退烧药,然后观察一下精神如何?如果烧在慢慢的退下来,精神还不错,就在家观察。记得多喝水!”虽然知道这是她的二胎,我还是不放心的多嘱咐了几句。
过了一阵,表妹发了一个视频过来,视频那头的小宝正在哭闹,精神看上去一般。最重要的是穿着长衣长裤……
本想语音的,想想电话还是快一点:“这大热天的,孩子发烧你怎么还给长衣长裤啊?”不理解的问她。
“我,想着是不是穿个长衣长裤会不会出汗多一点快一点,而且我开着空调呢……”表妹无奈的解释道。
“我的妹妹啊,发烧是不能捂的。尤其天气这么热,孩子本身就高烧,你还给长衣长裤闷着,只会加剧他的不舒服!”说完,我一阵捂额,原本以为表妹已经二胎了,育儿知识也没少接触,关键时刻这做法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回头在妈妈群里聊起这件事,居然引起很大的反响。我没想到的是大家平时没少看育儿书籍追育儿公号,可真当事情摆在眼前,却是两个极端居多:
婷婷是一位新手妈妈,从孩子未降生就开始学习各类育儿知识。孩子出生后感冒发烧都是自行在家护理。她很自豪的告诉我:“我们家的孩子从未吃过药,也从未上过医院。就像发烧,只要我多给水,孩子多排尿,等自愈”
这是通过育儿知识的熏陶选择自愈的一个派系,对于他们来说,疾病可能没那么可怕,更恐惧的是吃药和就医。尤其现在满世界都是药物不合格和医生过度治疗的新闻!负面消息带给他们危机感,能自愈就靠自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用到吃药就医。其实这也是在放手一搏。症状轻微的这次拼成功了。但如果症状复杂,从轻微慢慢过渡到严重,我们再有把握毕竟是业余选手,很有可能就此错失了好的机会治疗。
小白是一位二胎妈妈,她一直秉承着孩子生病就要吃药就医。她告诉我:“我就完全按照指南走。发烧到38.5我就给布洛芬,咳嗽了我就带去看医生,该挂水就挂水。哪怕我看再多的育儿知识,我只想说,孩子生病那一刻,你会觉得你熬不起也扛不起。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选择吃药就医的家长们更多的是寻求心理安慰。她们把希望投放在药物和医生的身上,她们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快快好起来。至于用药的隐患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哪怕一闪而过知道“是药三分毒”,当下更紧急的是把疾病消灭,以此打败孩子生病带给他们的焦虑,得到安全感。
儿科医生妈妈科普:发热其实只是很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和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热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发热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当然,发热会使人体处于高代谢、高耗氧、胃肠道功能减弱的状态,尤其是持久的高热,也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使得各个组织器官功能失常,最终导致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甚至激发其他疾病的风险。
在发烧的情况下,孩子的精神状态远比关注发烧度数来得重要。
腋温38.5℃或者以上,但是孩子能跑能跳,能吃能喝,那么是可以考虑暂时观察无需用药。辅助手段就是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好的睡眠,饮食清淡。
而有的即使腋温未达到38.5℃或者以下,孩子精神萎靡,口唇发白,吃不下喝不了,这个是立刻需要吃药并且就医的(选择世卫指引药物,用药的意义就是让身体缓解高热所带来的不适)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从中享受到它们带给我们的便利,不需要出门就可以学习到任何你想要的知识,并从中获利。然而,越是漫天飞的咨询和经验,却越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和不知所措。我们在学习且实践的同时,要多问问自己,行得通么?有把握么?在学习中理解并加以实践,在实践中肯定并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