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千军万马,色厉内荏,于不动声色中完成了人生的一场重要角逐。
既是一场战争,既是一场比赛,结局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或水到渠成,即将迈向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或失之交臂,为了理想而选择复读。但不论是哪一种结局,都没关系,因为决定自己人生的永远只是我们自己。
大学,曾经是多少高考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曾经的寒窗苦读,曾经的沐风栉雨,都是为了能将十年的寒窗苦读换取一张大学的入场券。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你,或许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激动,渴望在大学的这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但亲爱的,在读大学前,我希望你能认真读完这五本书,通过阅读,能建立起自己对于大学的初步认知和自己在大学的初步定位。
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覃彪喜,毕业于中南大学,先后担任大学教师、房地产策划师,如今是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大学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工作、创业中的职场经历,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专业、恋爱、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的注意问题。书中援引了大量的案例,要么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要么是作者身边人的例子,真实生动。
记得初次读这本书时,是在大一军训的那段时间。读完后,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大学的一些传统认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自身最强的能力。比如,有的人执行力很强,有的人沟通能力很强,也有的人文字表达能力很强或创新能力很强……
大学,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最强的能力是什么,从而不断加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来后,我们才能体现差异化。也只有我们的不可替代性更强时,我们自身的价值才更高。
2、《趁年轻,折腾吧》
作者:袁岳,北大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讲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飞马旅发起人。他是商人,更是一个学者。
这本书主要从职场、择业、创业和阅读这四大层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并对此提出了十分接地气且实用的指导意见,引导大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不断折腾,活出精彩的人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最大的有两点:一是折腾,二是厚脸皮。大学期间,我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两点。大学四年,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大学四年,火车卖唱、商业实战,练就了一张的厚脸皮。因为折腾、因为厚脸皮,也让我在大学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去阅读吧,你会发现:原来,大学还可以这样过。
3、《大学生的坟》
作者:刘兴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教育界的犀利哥,曾经的新东方老师,如今的长沙软实力教育企业总裁。
这本书主要写了大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迷茫和颓废。提出了两大观点:认清了你自己,就认清了整个世界。成大事者不拘专业,有软实力笑傲江湖。文风犀利,直戳痛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我在后来的大学生活中尽量避免了书中提出的若干困惑。同时,我也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
所谓软实力,就是我们除了学历、证书以外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领导能力等。虽然文中的观点很犀利,但辩证看待,能帮我们有效地找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迷茫和困惑。
4、《47楼207》
作者:孔庆东,人称“ 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 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
这本书记叙的是孔庆东在读硕士的时候所住北大47楼207的一些人和事。语言极其幽默,读起来特别轻松有趣,书中描写了20个兄弟,个性鲜明、生动有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充分认识了孔教授那幽默风趣的文风,而且看到了80年代自然而率真的学生生活。笔墨行走间,更是孔教授理性的生活思索和对于世间百态的关注。
前面三本书都是致用性比较强的书,直击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建议。而阅读孔教授的这本书,希望作为大学生的你,不仅立足实践,更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胸怀和气度。
5、《大学》
《大学》,是儒家经典读物“四书”之一,它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宋代人将其抽出,单独成册。所以这本书虽然极其简单,但却是经典而深刻的,值得反复阅读。
大学,在古代有两种释义,一是指博学,二是指相对于小学的“大人之学”。虽然并不是介绍大学的一本书,但却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国、齐家、修身之道,朗朗上口,鞭辟入里,读之有醍醐灌顶之感悟。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想,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以此为最高的理想追求,读《大学》,明道德之理、知处世之态。
结语
高考后,可以放松,但不是放纵。高考后,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也是进行自我积蓄的最佳时间。希望你趁着这个假期,通过阅读,对于大学、对于自身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定位。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