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这本书的引言,作者从自己超过10年的家庭治疗经验意识到家长们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教养的是儿时的自己,而不是他们的子女。
这句话让我深思,我养育靖哥哥的时候,也会给她提供一些自己当年没得到的东西,不会去想是不是她需要的。
正好靖哥哥给我发来一篇公众号文章“天才也有育儿烦恼?水哥叹息:女儿什么都不感兴趣”。水哥王昱珩在《最强大脑》上挑战“微观辨水”一战成名,被誉为“鬼才之眼”,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极强,大学毕业没上过一天班,生活得很好。有了女儿后,给她打造了“博物馆”级别的家庭环境,带她去看世界,甚至想过自己“给女儿教到高中甚至大学”,可女儿并没有朝他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父女之间也很难深度交流沟通。
我相信王昱珩教女儿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是没问题的,但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课堂知识还有其他社交的需要等等,就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
有位朋友自己博士毕业,在大学当老师,很看不上女儿班上的同学上很多的课外班,成绩还不如自己女儿,曾经很为自己能辅导女儿自豪。中考成绩一出来,他感觉到不一样了,不只是考试成绩有差距,女儿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不如那位同学,现在朋友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对什么感兴趣,苦恼之余,对女儿还是跟小学生一样盯着写作业,父女俩压力很大。
也有父母小时候没怎么出去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到周末、假期,就想着去哪里玩,开车带着一对儿女出门去旅游,说是带孩子们去见世面,可大女儿慢慢长大,变得不爱说话,他们又怪大女儿怎么不交朋友。我在想,大女儿有时间交朋友吗?他们的出游是为孩子还是为他们自己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然后多陪伴、多引导、多分享,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让孩子自由去飞翔。
写到这里,说实话,尽管靖哥哥都已成年,我还没能完全放手,还是会管东管西,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是时候把担心丢掉,相信孩子有其成长的智慧,能长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