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赋能三连三排——木
旁边的同事戳戳另一个同事:“木老师又对着手机笑了,好吓人。”
一个月前,木老师还是个板着脸不苟言笑的冰块脸。
一、疯子说:你这个口是心非的女人
你知道老师在什么时间段目露凶光,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吗?
网上有个段子:
原以为期末复习是查缺补漏,复习了才知道需要女娲补天,补着补着发现还得请精卫来填个海,最后才发现,最好是请盘古来重新开个天地。期末了,请远离易燃易爆人群,比如老师,尤其是这个老师还是个班主任。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兼班主任,我不能免俗地在去年期末夜夜工作到凌晨,天天愤怒到吐血。
“在这个节骨眼上,报什么乱七八糟的营,我是疯了么?”这是我看到剽悍行动营招募帖的第一反应。
1月1日至1月31日,剽悍行动营第十一期的时间完美地包含了一个班主任老师的期末时光。
然而,我报名了,还被录取了,想想竟然还觉得有点小激动呢。
我可能真的疯了。
疯子说:你这个口是心非的女人。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二、数字说:你这个骗子
26天,3个阶段,最早打卡时间0点05分。输入4篇精华文章、10本精选书籍、12篇精挑主题,输出26篇打卡文章,累计17662字,收获271个赞,单篇最高获赞36个。文章获一次“今日最佳”,两次“妙笔生花”。
预备期,试水摸索,初步找到写文感觉。
清单读书期,双管齐下。时间紧时,找感兴趣的章节读完写感悟,通常两小时内完成。时间松时,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读全书,标记心动句子;第二步,整合心动句子,挑选对自己有触动的句子结合自身实践感悟细化阐释,通常思考贯穿全天。
主题写作阶段,前期自主探索写作,后期结合“得到”听书及豆瓣书评吸收书籍精华,探索多种形式写作。挑战花式打卡写文:先后尝试了打油诗、诗歌改写、歌词改写、文言文、影评、故事、对话、情境模拟、歌词为引入文和诗歌为引入文等十多种类型的文章。
数字说:你这个骗子,不是说没时间吗?不是说熬不住么?上面的这些文章是鬼写的吗?(鬼说:别冤枉我。)
三、家长说:老师很专业,用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来影响家长和孩子……
你见过不讲成绩不讲排名,老师上台“演戏”的期末家长会吗?如果没见过,现在你正在见。
距离期末家长会还有一周时,年级组聚在一起讨论,同事们的点子大致可以归结为:成绩总结,学生表演,活动展示,老师讲话。
一群家长看着自家孩子的成绩战战兢兢,相互比较,分分钟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这种家长会,我!不!想!开!我想整点实际的,对家长来说实操性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
想到第一次读完《非暴力沟通》时内心的震动,想到很多家长一言不合就抄起衣架打骂孩子的情景……我决定给家长做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分享。
我的目的很简单:在家长心中埋下一颗非暴力沟通的种子。
我把我想法和我的班主任师父沟通后,她提出她可以从正面管教角度做一个分享(她之前自费去学过正面管教的课程)。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敲定一人讲一部分,每人15分钟,讲完后换到对方班级去讲。
周一下午开家长会,周末我们一起去市图书馆准备,在图书馆我把书完整地又看了一遍,一边看一遍思索怎样能把这些偏概念化的内容讲简单讲明白,让大部分家长能听懂。图书馆里呆了一天,一直也没有想到好的思路。
回家后,我去豆瓣简书里搜索相关内容,意外发现了一篇将非暴力沟通与真人秀《妈妈是超人》里片段结合的的文章。
全篇看完,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跟家长讲解。当天晚上,我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抠视频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自己对着自己的微信小号发语音发图片,讲解练习。把自己的整个讲稿录了音不停地听,思考怎样表达更好。凌晨两点多的时候,我拖着大脑兴奋、身体疲倦的自己上床睡觉了。闭眼前,我还顺手打开了手机录的音放在床头听,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打开录音接着听,趁着穿衣洗漱的时间,我又过了3遍。
下午讲解前我很紧张,开始前的十分钟,我拿起自己的保温杯,喝了不下于3次水。正式开始了,我反而放开了,在表演我预设的四个场景时解放天性,充分发挥了我的“演员”本色。让我开心的是:以往开家长会低头刷手机的家长,这次都看着我和我分析的视频,一脸求知若渴的样子。
家长会结束后,我和师父就此次家长会做了一份匿名电子问卷。两个班级64位家长,回收了42份问卷。95.2%的家长表示,这次的分享有用并打算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非暴力沟通还有亲子篇和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行动营结束后,我会再深入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建议中,有一位家长说:老师很专业,用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来影响家长和孩子……这成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四、习惯说:哦呦,不错哦
读完《微习惯》一书,我即刻给自己定了三个微习惯培养计划,分别是:一天练一个字,一天读一页书,一天写十条印象最深的事。我制作了一个记录勾选表,贴在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天睡前在计划表上打勾。目前已经坚持27天,每每坚持不下去,怀疑人生的时候,抬头看看计划表,我就又活过来了。
习惯说:哦呦,不错哦。以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现在“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了?
五、组员说:行动营3排的木老师每天会帮我改作业……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这是参加行动营后,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个观点。
我阴差阳错地成了三连三排一组的小组长,组里有四位组员,我自己还有一位同桌。因为怕漏了组员和同桌文章的点评,我自己画了个简易表每天打勾。在这个过程中,我从组员和同桌的文章里获得了很大的力量,也收获了很多灵感。
有一天的每日一问,提到了我们和群里的老铁建立了怎样的链接,有一位组员说:行动营3排的木老师每天会帮我改作业……看到这句的时候,我对着手机傻笑。旁边的同事说:“木老师又对着手机笑了,好吓人。”
六、“腹黑”木说:你们就可劲儿听她忽悠吧
她说:报名行动营,然后就被录取了,听起来是不是好简单?
其实:
1.午夜12点写申请,郑重敲下每一个字。遇到“成就事件”一项,脑子一片空白,“我是谁?我在哪里?今年一事无成,写个毛线”,“啪”地合上电脑麻溜地滑进被窝。十秒后,幽蓝的电脑光反射在她恬不知耻的脸上,暗夜里的键盘敲击声犹如鬼魅,“肢体不协调的我学会了第一支爵士舞”,她肥胖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心里想着:这支舞我已经忘了一半,爱咋咋地吧!
2.“成就事件”好歹写上了,“誓言”又是什么鬼?我这种懒怂拖,一百人里有三个人完不成任务,那我肯定是其中之一啊!“什么玩意儿,申请个毛线”,“啪”地合上电脑麻溜地滑进被窝。十秒钟后,幽蓝的电脑光反射在她眉开眼笑的脸上,暗夜里的键盘敲击声犹如精灵,“我如果完不成任务,就直播剃眉毛”,她肥胖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心里想着:我日夜操练的画眉神功终于能派上用场了,剃了眉毛我还能自己画。
写一个入营申请,她合了不下十次电脑,然后又不要脸地打开了十次。勇气这件事,对她来说,不是一种天赋品质,而是迈开了第一步,才渐渐发现了勇气。
她说:写文章,我能花式挑战。听起来是不是很酷炫?
其实:
1.清单打卡书籍提前买好,正式打卡前疯狂看书。别人一天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她在此基础上再看另一本准备下一篇文章素材。这个偏执狂前期还必须每本书一个字一个字看完才动笔,动笔写得差了分分钟删完。这种蜗牛速度,这种苛求怪癖,她只能靠晚上熬夜来勉强支撑。看到第七本的时候,她撑不住了,晚上八点,眼看就要到截止时间,她翻看封面,查看感兴趣章节,列10条清单。不到两个小时,她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打开写好的文字,竟然也还看得过去。
2.主题打卡阶段,这次没办法提前看了。每天熬到12点,看完打卡材料在睡梦中开始构思,上班有空闲就塞着耳机听拆书精华,看书评找素材、灵感。每天下班到家基本已经是9点了。翻出一天积累的点滴,架构、思考,写作、录音。
放弃一种习惯,转而投向另一种习惯,对固步自封的她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逼到绝境,选择“先完成,再完美”让她慢慢与自己和解。
她说:分享我来吧!听起来是不是很霸气?
其实:
小组值日那天,她分享了一个主题。前一天晚上10点钟,她才看到自己小组值日的消息。时间紧,大家忙,小组值日的分享,她硬着头皮上。安排好组员分工已经12点了,她打开电脑,准备第二天分享的内容。第二天她全天满课,晚上分享前,对着微信小号演练,练了三遍,第三遍结束刚好到了分享时间,结束的那一刻,她立刻准备下一次的打卡。
那一次分享的知识,记忆深刻,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教是最好的学”。
“腹黑”木说:你们就可劲儿听她忽悠吧,自己明明忙得像条狗,愣是要假装自己是个从容优雅的大人。别听她怎么说,看她怎么做。
七、“正常”木说:我们一起来搞事啊
用零秒思考的方法写学生期末评语,构思打卡文章。
用幕布制作思维导图,教学生写话。
用“T型思维模型”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
行动营给了我新工具,新思想,新态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新眼光……
“正常”木说:我们一起来搞事啊!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