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幽门螺旋杆菌”并不陌生,您的印象是什么呢?
有的朋友说:它与胃部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关,是个坏菌。
那我们今天就和您聊点关于这个古老的细菌的那些新鲜事儿。
遗传学分析发现,人类携带幽门螺旋杆菌已经有十几万年了。
这是一种长期的共生合作关系,而且人人都有。
在20世纪之后, 幽门螺旋杆菌却开始从人们的胃里消失了,但对它的研究反倒是越来越深入了。
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类有害?
沃伦医生和马歇尔医生是幽门螺旋杆菌研究领域的两位大咖,他们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溃疡和胃炎。
而美国的布莱泽博士则跟踪分析了7400名老兵的血液样品与其罹患胃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比没有携带的在之后的21年罹患胃癌的机率高出6倍。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级致癌物,它与胃癌的关系就像是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一样不容置疑。
于是:世界各地的医生都开始相信,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类有害。
一旦发现,就用抗生素消灭它们。
幽门螺旋杆菌的另一面
看完了大家熟悉的这一面,我们来看一下幽门螺旋杆菌的另外一面。
有些数据和大家分享一下:胃食管反流从1930年开始增长,而更为严重也比较罕见的巴雷特反流症。
自1950年开始增长,而令人闻之色变的肺腺癌,则是从1970年开始增长,在过去30年间,增长了6倍。
这些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不妨先从胃食管反流说起。
胃反流如果偶尔发作一次,本身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如果成了慢性疾病,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就麻烦了。
这种疾病每天都会折磨你,除了烧心、反酸、胸闷还会感觉恶心、吞咽困难。
胃食管反流现在是发达国家里增长最为迅速的疾病之一。
以美国为例,10%~20%的成年人都饱受其苦。
胃食管反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组织损伤(巴雷特食管症),并逐渐恶化成肺腺癌。
胃食管反流怎么突然开始流行了呢?
布莱泽博士本人是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专家。
他自测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很自然的,他开始服用抗生素,并时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数量。
结果如他所期望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数量急剧降低,他可以松一口气了,毕竟得胃癌的机率大大降低了。
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开始有烧心和胃反流的现象。
这让他开始思考胃反流的出现是否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消失有关。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症以及肺腺癌之间都有负相关。
也就是说,幽门螺旋杆菌越少,患这些疾病的机率越大。
哮喘与幽门螺旋杆菌
呼吸系统研究专家瑞卜曼博士分析了318位哮喘患者和208位健康人,结果表明,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患哮喘的概率要低40%。
瑞卜曼博士还发现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平均在21岁时患上哮喘,而不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则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
2006年更大规模的一项实验涉及7600人,发现了同样的负相关。
有趣的是,这种关联只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过敏性鼻炎与幽门螺旋杆菌
在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中也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与过敏性鼻炎的强关联性。
胃食管反流、哮喘、过敏性鼻炎,这三种常见,却又互不关联的疾病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到底机理是什么呢?
现在的一种理论是: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影响调节性T淋巴细胞对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起到一定的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答案:双面共生
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平衡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身体里很多的微生物以及分泌的重要物质都是如此,缺了不可,过量也不好。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您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自然要优先考虑降低胃癌的风险。
而一般情况下,只要处于平衡状态即可,不必刻意的去消灭:发现自己的幽门螺旋杆菌是阳性,就担心自己会得胃癌,马上就采用抗生素治疗。
记得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的老朋友,如果它过量了,有很多自然疗法,包括通过调理饮食可以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伤害我们,大家和平共处!
本文由NIAS营养学国际研修的专家提供稿件。
图片来源:Google、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