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的消除,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追求上的转化,最基本的需求解决了,生产力也提升了,工资也提高了,可是为什么我们却始终觉得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个人幸福感不升反降。
这就是《后物欲时代》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郑也夫,对消费进行大清仓大起底,深刻阐述了当今时代人们陷入物欲的追求,其中有厂家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
厂家通过广告、降低物质门槛、操控社会、引领时尚等手段,把大众吸引到其中,让人们乐此不疲的去通过所谓的消费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购物体验,个人则盲从于时尚潮流,在各种对比和宣传中进一步增强了个人物质崇拜的观念,然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消费-工作-再消费-再工作的模式便形成了。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人会问,工作-消费—再工作—再消费,不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普遍的现象吗?为什么现在要单独强调这个,然后再用一些新的名词去命名,让人们真的以为现在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与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温饱线之上,应该是更好的、更有质量的生活,可是现实却是相反,我们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购买更好的房子、车子等等,不得不继续埋头于工作当中。而工作普遍的特点就是①无聊②重复③与个人自由意愿多少有冲突,这就相当于自己要给自己找罪受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需的物质都是有限的,只是被我们无限的物欲所扩大化了。我们总以为得到这个才能怎么样,其实没得到这个并不会怎么样,我们如果列一个清单,就会更直观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能够靠最基础的东西生存下来,在这个前提下,只要稍微有点改善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可是现在不是这样,我们都陷入了物欲的陷阱中,忙碌于赚钱,然后牺牲了休息与自由。反观美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时候,虽然失业率高了,消费水平下降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在提升,在这个期间,大家开始玩起了音乐,打起了各类球类运动,在娱乐游戏方面的投入更多了,大家也并没有大危机应该有得那么难受。
其中的关键词就是“游戏”,这里的游戏是个大概念的游戏,它不仅包含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游戏,它还包括工作、体育、美学、音乐等等。游戏最重要的就是代入感,那种全神贯注的投入所带来的愉悦体验,体育、美学、音乐,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把工作也当成游戏呢?
因为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工作等同于压力的代名词,然后给我们自己添加了很多的额外的负担,这样就难以跳出生活的陷阱。而真相是越高级别的工作,越像是一场游戏,因为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安排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局,就好比穷人喜欢玩的赌博一样,惊险刺激,然后享受这种过程就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的同时赚到钱,可谓皆大欢喜。
而且再往后,在物欲进一步解决的基础上,人们就会希望追求更多的意义与存在感,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游戏中去寻找。具体的表现就是素质教育会进一步发展,美学、音乐等学科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我们而言,则是要尽快跳出现有物欲的陷阱,建立游戏心态,在享受中去达成目标。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那个属于我们的游戏和游戏心态,因为如果不建立一个高尚的情绪追求,我们就很有可能会更倾向于享受低级刺激,比如看电影、电视、性生活、购物等,它们可以短暂麻痹我们的情绪,但是带不给我们更为持久而深刻的体验,毕竟人生而在世,追寻的所谓的意义,最终是一个健全的内在和安定的自我,外在的刺激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内切修为,所以后物欲时代,就是要把向外追寻欢愉的触角反向转到个人内在,更加注重倾听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加注重从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也就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游戏,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游戏,那也可以通过树立游戏心态来实现目标,切实在享受中工作,在享受中成长。
否则,我们就只能是时代的落伍者,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潦倒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