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把创意分成了两个部分——“智慧”和“艺术”。
前者源自生活的积累,后来需要技术上的打磨。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的观点,他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而最困难的恰恰是提出困难。
就像牛顿解出万有引力并不困难,关键他要有发现苹果掉落的眼睛和好奇心。
就像梵高画出深邃的天空也不困难,钴蓝和墨蓝的使用连新背上画板的学徒都能烂熟于心,关键是他会让星空、草地、向日葵都带上他炽烈而深邃的情感,因而画面开始变得不同。
同样的,放到我们身上来看。
三年前,我每天花很多时间用来刷知乎。就像知乎的slogan那样,“遇见更大的世界”。我在上面发现LGBT每个族群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我在上面看到有人可以说7门语言熟悉红酒香水和高尔夫球,我在上面看了很多荒唐有趣的故事和不深奥却可以装逼的道理。那时候身边玩知乎的人还不算多,所以我有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好像看知乎真的就多了一点精英气质。
每当焦虑或者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的点开那个蓝色的icon,去看一看别人的生活。好像这样子我就能一点一点向他们靠近,也变得牛逼了。
后来我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有一次内存不够,我误删了知乎。而这次误删,还是我半年之后才发现的。
没有知乎的日子里,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反,我不再羡慕别人的生活,也较少为前途而忧郁,更不会因为段子和抖机灵而乐个不停,不小心就错过一下午的时光。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载知乎的文章,当他们像我当年一样一遍又一遍刷知乎的timeline时,我有一种回头上岸的瘾君子的优越感。
然而,现在不会了。
就像赖声川说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却常常被人忽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在知乎上常常看到这种问题“大学期间如何赚到一万块钱?”
下面会有各种牛逼的答主,回答自己大学捞金的故事势必还要带上年少荒唐的叙事方式,为你展示他斑斓多姿的大学生活。你除了点赞,感叹自己好水,然后就是关上窗口看下一个故事。
What’ the meaning?
假如你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合理评估,在确定一个大方向后,再去知乎上提问。
比如我热爱美食,喜欢烘焙,且有一定经商头脑,学校附近有转租的小店铺地段不错。那么我可以开一家创意甜品店呀!这时候你去知乎上找一找甜品店运营的经验,你会看到很多前辈们说的“灯光布置能够促进食欲”“积分卡和新媒体多渠道宣传有利于打开90后市场”。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收获。
但是,你这样使用过知乎吗?
:)
经常看知乎并不会让你在短期内升职加薪开挂满血成为牛逼的人;迷茫的人也没办法在这里找到现世的成功学。
相反,把知乎当成一种工具,祝早日自愈。
PS:赖声川的这本书特别赞!
PPS:
看了欢乐颂之后,最大感触是帅气的赵医生看的书真广啊~看解剖学看王小波看古籍也看羞羞的日漫。环时的老金也总在《老金扯谈》中发最近看过的书单。博观而约取,我看书太少,且思考不够,越发觉得自己的浅薄。所以要加大读书力度,为了监督自己以后看完书就在简书上写读后感算作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