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是一个古国的国号;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源头。经历千年直至今日,必然有一些历史的沉淀物来承载这段生生不息的文明,它们是一幅幅无声的书页,漫卷成一座博物馆。为了能从厚重的岁月长卷中寻找一点痕迹,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了湖北博物馆。出乎意料,这儿没有陈旧的古董味,却有股令人惊讶的温馨气息。
有那么一盏战国时期铜制的人骑骆驼灯座。小人捧着灯座骑在骆驼上,不过十几厘米高,但人物和骆驼的神情均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显然,早在千百年前的荆楚大地上就有了来自西域骆驼的身影。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多少风云变故就此蕴涵在这骆驼泰然自若的神情里了。灯座也许不再燃起火光,楚地子民却薪火相传,并以“楚才”名满天下。而现在,我又惊喜的感觉到在我们古老优秀的血统中还有意义更深远的一面,那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情怀。
一个小小的灯座让我回顾了楚民族的一段风云史,多么有趣的思想之旅!大概所有参观者都有和我相似的感觉,步子从容得好象只是来做一次时光漫步。
在一块硕大的文字展牌前,几个人在低声讨论古代楚国人的食谱。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楚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和今人无大异,主食以稻米为主,爱饮酒,口味偏于辛辣和微苦。不过从食谱上“大雁焖海龟”这类的菜肴能看出古人们对于饮食烹饪是颇下功夫,力求精致的。饮食文化中菜式无法完全承袭,但是习惯必定是一脉相承、古今相连的。今天的湖北人还是那么热爱着苦辣人生,一边耕耘在富饶的鱼米之乡,一边享受各种口腹之娱,打造“九头鸟”们特有的精致生活。
血缘、习惯、文化……在这里还有多少来自久远年代的事物,印证着远古和今天的默契?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巨大编钟前,我原先的敬畏已被亲切与豪情取代。原来,历史和人是割裂不开的。无论人走向何处,历史已溶进血液里,在不觉中如影随形。
回望博物馆,那一片白墙黑瓦立在繁华的车水马龙里,仿佛一个古朴的标记。它无须过多修饰,静默而坦诚,向所有渴望了解过往的人敞开胸怀,唤起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