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只听闻过钱钟书的大名,却并不知道杨绛是谁,更无从得知他们是夫妻,直到杨先生的去世。
《杨绛传》由作家罗银胜编著,他用流畅的笔触,生动呈现出杨绛先生的人生轨迹,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故、求学经历,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韧性的纯徳名媛风范。
《中国图书商报》记者潘启雯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杨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娴慧。
“文革”中,外文所就她一人敢于和“革命群众”发脾气。她解释,在艰难忧患中,能吃苦是最重要的品质,“有信念”,就能客服艰难困苦,就像老百姓常说的“有念想”一样。
杨先生曾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先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却对慈善出手大方,这是一种境界,非常人所能为。她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在生前的近十余年里,一共积累了逾千万元的助学奖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用巨资形容并不夸张。有人评价:“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
他们夫妻两个都热爱读书。钱钟书从少年开始,读书“食肠很大”,所谓“博览群书”,毫不夸张。几乎没有他不读的书,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极俗的书”,还是“精微深奥”的“大部作”,甚至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他都“甜咸杂进”。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逸闻趣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她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台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及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期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镜,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且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
杨绛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而她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杨绛说:“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一代人杰,杨绛却只想当个“零”,她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你若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呢?’所以含忍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清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杨绛的“零”并非空洞无物。只有做“零”状,她才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
杨绛能够长寿,原因有很多,但“喜欢”这个她所拥有的“长寿药”肯定起了重要作用。在她104岁生日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生所长陈众议送给杨绛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电动仿真大熊猫,并没有打开,就表示很喜欢。面对陈众议的疑惑,她精神矍铄,流露出的欣喜之情如同十七八岁的少女,她高兴地说:“这和看没看没有多大的关系,快乐是可以事先决定的。我喜不喜欢,并不取决于你送的是什么,而在于我怎样安排我的想法。不管你送的是什么,我已经决定喜欢它。这么多年来,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做这样的决定:喜欢。我喜欢我就快乐,我快乐我就喜欢!我一直坚持五条简单易行的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
杨绛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