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知乎推送说:
“结婚4年,儿子三岁,老公出轨,说不爱我了,只想离婚,让我把孩子给他。小三是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男孩,他想和小三重组家庭,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求我成全他。”
还没完全从感情的废墟里走出来,最近在知乎浏览了不少关于婚姻,婚外情的话题。
每次看到手机上知乎推送的消息,点击推送前都要深吸气,调整一下呼吸。看到现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问题,会对婚姻逐渐失去信心。
,
哲学家阿兰·德波顿曾在《纽约时报》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们最终和错误的人结了婚》,其中他提到了我们受浪漫主义爱情观的误导,误以为命中注定会有一个正确的TA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只要遇到那个TA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TA会满足你的情感需求。
希腊神话里,人类原本是男女同体,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天神宙斯妒忌人类的幸福,用雷电把人类分开了,并使他们忘记对方,人类开始了穷尽一生寻找另一半。
事实上,在人类文化里,直到近代,人们才期待婚姻里要有浪漫的爱,并认定浪漫的爱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丈夫或老婆。“寻找另一半”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后来的我们自行从神话里分离出的,这面爱的面纱是由我们的一厢情愿赋予的。为了解决生命里出现的乏味无聊、痛苦,我们发明爱情神话,创造出人生意义。
“在选择结婚对象这件事情上,悲观一点是十分明智的。”
1
爱的激情会消失。坠入情网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接近乌托邦的时刻,我们被爱的梦幻泡影包围着,希望这样的时刻能够更久一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期望把幸福贮存起来。
甚至有人会采取伤害对方的方式,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取婚姻里失去的激情。
这种以爱来逃避爱的处理方式,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最终驶向恶性循环。
阿兰·德龙与罗密·施耐德的世纪绝恋,最后不照样以一张离别纸条就此结束了。
五年的恋情,各种花式恩爱,最后却以阿兰·德龙移情别恋,不辞而别告终,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和娜塔莉去墨西哥了,祝你一切都好。”
2
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讲述了一对相守65年的老夫妻,英子和修一的生活。
英子和修一性格迥异,却能相守一生,没吵过架,没红过脸,日子过的朴实幸福。
修一爱吃土豆,英子就算不喜欢,还是会变着花样做各种土豆菜;修一爱吃日式早餐,英子爱吃西式,所以英子每天都会准备两份早餐。
英子喜欢买各种餐具,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要买,修一也从不会干涉她。
生活习惯不一样,彼此想着去适应对方,而不是去改造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原本的样子。
人生中,没有那个一直对的人等着爱你,灵魂伴侣不是一开始就能遇到,更需要后天的培养。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提到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和爱的人其实心灵并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养。
在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里,能够互相成就,帮助彼此找到更好的自己。
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故事总会被人所提起。他们没有结婚,亲密关系却维系了51年,这期间,纵使他们都与其他人交往过,也没有迫使两人分开。
两人相识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她不是寻常女人,热爱思考,19岁时便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遇到萨特后,使她积蓄了更强大的反叛力量。
波伏娃说:“我与萨特的关系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
萨特认为两人都感到只要永远相爱并生活在一起就够了,这就是婚姻的本质,而无须办理什么手续。
在身体上的热情完全消失之后,两人仍然认为彼此是最重要的。
在精神上他们已是无法分离的一体。
萨特临终前,握着波伏娃的手腕,说:“我非常爱你,我的小海狸。”
伟大的爱情诞生于势均力敌的男人与女人之间。他们从精神到心灵都是协调一致的。
过着柴米油盐细碎生活的普通人又与之有着太大差别。
3
现代人的爱情是由需求组成的。
“你爱你需要的,你爱使你感觉良好的,如果有机会,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会让你更爱,只不过你永远没有机会认识他们。”
“亲密关系意味着认清你的伴侣有需求,你得学着去满足这些需求。自我是由一连串等待被满足的需求构成,亲密关系总是充满了焦虑不安。”
“我们爱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使我们成为现在的个人样貌。”
“你谈爱,你谈的可能是需要,对他人的需要,他人对你的需要,你对自我肯定的需要,你对自我价值的需要。你希望有人爱你,是因为你需要认为自己是好的。你对他人的给予,其实也是一种需要。”
我们一面渴望真爱,灵魂伴侣;一面在爱的面前做着各种掂量,给配偶估值。就像人们对待谎言的暧昧态度,“人人都说谎却又不齿于说谎”。
4
斯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提到,有次在为康复小组做心理治疗,最后要求大家说出心里愿望时,大家的心愿几乎都是“希望找到关心自己的人,并同TA结婚”,没人提到接受挑战性的工作,改变自己,在他们的白日梦里没有“努力”“进步”的字眼,只想不费力地得到爱和照顾。
最后斯派克不得不告诉大家:“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只是消极的接受别人的爱,你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当大家都被生活戳的满目疮痍,精疲力竭,哪来多余的精力天天想着怎样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
之前看TED时,记得演讲者提到她的患者,一位年轻的女孩,说到面对亲密关系时的茫然:
“二十几岁时的约会就像玩抢座位游戏,大家跑来跑去,乐在其中。但到三十岁左右,音乐停掉了,大家一个接一个开始坐下。我不想成为唯一一个站着的人,因此有时候我觉得我和我丈夫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我三十岁时他是离我最近的‘椅子’”。
为了减少内心的焦虑不安,在选择抓住距离自己最近的或对自己好的那个前,要想考虑清楚,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在婚姻上下功夫最好的时间就是结婚前。对待爱情就像对待工作一样富有意识,选择家庭就是有意识选择你想要的人和物,而不单单是让事情成功。”
做对的事情,先从了解自身需求开始吧。
回到开头提到的阿兰·德波顿的《我们最终和错误的人结了婚》,他在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和错误的人结婚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
在“心理学婚姻”时代我们还真得需要在进入婚姻前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