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论述中国人的脊梁是鲁迅先生那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主要是为了反驳当时比较盛行的抗日悲观论调从而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在文中将中国的脊梁定义为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以及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一如鲁迅先生所言:“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当屈子行吟于汨罗江畔,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这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屈子没有其他的选择吗? 他不可以洁身自好选择隐居又或者是入秦享富贵平仕途吗?但屈子都没有,他选择抱着自己如怀中石一般沉重的冰凉的心也带着他的理想与抱负毅然决然的走向激流,而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留在了岸上。在那一刻屈子用他的身躯挺起了先秦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脊梁,而一个更加伟岸更加挺拔的脊梁正在悄悄架构。
谈起中国人的脊梁人们总是更容易将重心置于士大夫以及知识分子阶层而往往忽略其他阶层,这或许与儒学的千百年来浸染有关,在那个四书五经为主导道德伦理为辅助的年代里久而久之知识分子也就在吟诵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句式中完成了所谓大丈夫的演化。同时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他们理所应当是这样,他们代表了中国的先进阶层也就理所应当的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在民族国家的面前挺起了他们的脊梁。然而中国人的脊梁真的完全是由士大夫阶层架构的吗?
不可否认的是士大夫阶层的确在中国人的脊梁的架构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算说是主导部分也不为过,但是若以此而概论整体就不准确了。士大夫阶层也有李林甫、蔡京、秦桧之流,若中国人的脊梁由他们来架构那岂不是早就断了腰。要知道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里包括士大夫在内的所有阶层,如果只有部分阶层的觉醒这个脊梁必定是畸形的也是不可能真正的挺起中国人的脊梁的。只有当所有人都开始觉醒都开始认识到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就像抗日战争这部民族的血泪史中各阶层各民族大团结才能真正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可谓是痛心疾首,其在《灯下漫笔》中,认为全部中国历史只能分为两个时代,一个叫做“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另一个叫做“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处于民族危亡关头而民众却还是浑浑噩噩的怒其不争。奴隶是没有脊梁的,是不会反抗的。用词如此只不过是希望能够唤醒国人沉睡的意识。中华民族历来不是一个习惯于屈服的民族,几千年延续的文明足以证明这一点。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受制于觉醒阶级的层面让人们认为中国人的脊梁就是一小部分人的脊梁,甚至将他们割裂开来。这是尤其荒谬的,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人的脊梁架构绝非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陷入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用他们的行为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事实却是在漫长的历程进程当中中国人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体,个体始终无法代替整体,中国人的脊梁也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脊梁,一个人脊梁始终无法扛起整个民族的前进,整个民族的前进势必需要整个民族里面的每一个人挺起他们的脊梁,只有这样才可谓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