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槐他们回来,厂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师傅退了,马三生当上了班长,整个厂区也发生了变化,厂区内不仅盖起了很多栋厂房,车间也发生了细分,原有的几个大车间被更加细致的化分成更多的小车间,仅维修车间就化分为机械和电器两个车间,并予以数字符号代替,从1排下去,一直排到了25个车间。同时有变化的,就是厂大楼门前的牌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国营伟建机器厂”和“国营伟建机器厂党委”,入驻大楼内的科室逐渐增多。高二槐也随着车间的调度室统一划归厂生产调度科,工作地点从车间进了大楼。
杨一剑所属的技术科,也搬进了大楼,杨一剑在二楼,高二槐在一楼,两人这回经常能够碰到。
“直-5研制项目完成了零批第一架静力试验机铆装工作,下月进行全机静力试验。”
高二槐从杨一剑的嘴里能了解到了厂里新生产飞机的最新的科研情况。二槐听了非常振奋,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将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二槐对于“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直五飞机,是一架军用直升机,它的代号是“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是伟建厂全部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仿制完成。
从此后,跑道那边经常会传来直升机桨翼划破空气而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还有趴着窗台向外眺望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没有人再理会这样的声音。
杨一剑却越来越忙起来,二槐在大楼里看到他的时间,越来越少。各个车间的生产任务也越来越多,二槐和杨一剑一样的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明天,就要首飞了!”
听到杨一剑说出这个好消息,已是深冬季节。
“明天,全体员工都要去跑道,看飞机首飞”
在大楼的过道里看到杨一剑,二槐只听到他说了两句话,就匆匆的走掉了。
第二天,当飞机缓缓的被拖上跑道时,全厂的员工已经站满了跑道两侧,二槐和其他员工一样,穿着厚的砸趟的棉工作服,带着棉军帽,两手揣在手闷子里。寒风刺骨的吹着,有的人的眉毛上很快结上了霜,有的人脸已经冻得通红。没有一个人在讨论天气的寒冷,所有的人,都被即将到来的喜悦吸引着,他们期盼着这架飞机,飞上蓝天。飞到祖国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直径21米主螺旋桨转动起来的时候,全厂的员工都兴奋的喊了起来,这架长16.8米,高4.4米的庞然大物。在巨大的升力的作用下,缓缓的飞离跑道。
“飞起来了,直五飞起来了!”
人们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目送着第一架直升机,向高空飞去。
“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
“一次能装1.2吨,吊运还能运载1.35吨。还能把北京吉普装进去”
人们纷纷的议论着,这架飞机的一切。
二槐看到了机加车间的工会主席张小海,张小海向他招手,让他和他站到一起。张小海在不断的向周边的人,打听着这架飞机的详细情况。
当飞机腾空而起,带着全厂员工的心愿飞向天际时,一只大手拽住了高二槐。
“二槐,咱们这里,数你笔杆子硬,你看直五上天了,你给咱们调度科写个报道吧。”
二槐回头看是调度科科长,他是从2车间调过来的书记,姓李叫李彪。
李彪人很好,工作又有魄力,新组建的调度科,在他的带领下,很快走入正轨,而且在直五研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二槐非常佩服他,二槐内心充满了激动,也渴望着去把那些生产攻艰克难的事情写出来,所以满口答应了下来。
二槐用了一晚上,写了二片稿纸,他把调度科工作的所有事情都写了,包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他看着这二片纸,感觉自己的扫盲班没有白学,自己的文章一定会得到厂编辑部的认可。
直五首飞后,厂子里就召开全厂员工的表彰大会,大会在新建的职工俱乐部召开。厂长对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宣读表扬。二槐所在的调度科被评为最优秀生产辅助单位。杨一剑被评为先进个人。当厂长宣读完杨一剑的名字,让他上台领奖的时候,杨一剑却不见了踪影。
二槐听到技术科科长不满的说
“这个人,这么无组织,无纪律”
二槐了解杨一剑,知道他可能又为了老婆去干什么了,在他的心目中,老婆有时,比工作重要。
技术科科长硬着头皮,把奖状领了回来。二槐看到厂领导在给技术科科长奖状的时候,和他小声的说了几句话,表情非常严肃,技术科科长的表情也是尴尴尬尬的。
会议结束时,二槐把厂编辑部的老编辑叫住。
“老师,您帮我看看,这是我写的稿。”
老编辑从上衣口袋里拿出老花镜带上,看二槐的稿,二槐心里想,这个一定没有问题,他一会看完后,一定会认真的装进口袋,然后夸赞他几句。
“二槐同志,这是你写的?”
“对,老师,您纠正一下。”
二槐尽量掩饰着心中的喜悦,装作很虔诚的讨教。
“你这个稿,不合格呀,就是流水帐,回去改一下,再给我吧”
一句话,把二槐说的心里冰凉,老师把稿纸还给他,摇摇头走掉了。
“哈哈,就你这样的,他是给你面子了,要我,直接就撒掉了”
杨一剑边把锅里的鱼盛出来,边笑着对高二槐说。
杨一剑没去开会,去钩鱼了,杜秀文怀上了孩子,而厂里的饭菜没有太多的油水。杨一剑一着急,就自己做了个钩鱼竿跑到附近的河里,钓鱼去了。
高二槐来找他的时候,刚把鱼做好,他先尝了一下,把鱼放在了炕桌上,杜秀文闻了一下,脸上顿时笑成了一朵花,拿起筷子,大口的吃了起来。
“我感觉还行,这不是把事情说的很全面吗?”
二槐实在找不到自己的文章坏在哪里?
“哎,你这不叫报道,叫日记,每个文体的写作方式是不同的。对了,听说大文学家矛盾要在市里开课,到时,我问一下朋友,给你也报个名。”
杨一剑递过来一碗鱼汤。
“来,你也尝尝鲜”
二槐勉强喝了一口,却被汤的鲜味震撼了,他没有想到杨一剑不光是技术好,做饭也是纯专家。
������������������������